湿度过大对植物的影响 湿度过大对植物的影响有哪些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6-18 10:38:59
是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因为:
电子产品中的很多部件是用钢铁或其它金属所制成的。(例如螺絲,焊接点等)而钢铁或其它金属在与潮湿空气接触后,表面极易会被侵袭而形成一层氧化物(即生锈)。这种锈迹如不能及时清除,会不断向金属深层侵袭,最终导致报废。
所以,人们一般在放置或使用电子产品时,都会把防潮湿放在较重要位置。
湿度影响温度,温度可以改变湿度。
湿度高了温度低,温度高了湿度低。
湿度即空气中的含水量。
温度:
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根据某个可观察现象(如水银柱的膨胀),按照几种任意标度之一所测得的冷热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为热力学温标(K)。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其他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
湿度:
湿度,表示大气 干燥程度的 物理量。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 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 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在此意义下,常用 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比较湿度、 混合比、 饱和差以及 露点等物理量来表示;若表示在湿蒸汽中 水蒸气的重量占蒸汽总重量(体积)的百分比,则称之为蒸汽的湿度。人体感觉舒适的湿度是:相对湿度低于70%。
湿度对于酵母的活性影响也很重要 , 而这个湿度是指面团的软硬度上 , 一般和面所用的水越多 , 面团内部湿度越大 , 所以发面的速度就越快 , 其次就是指外界环境的湿度 , 一般是在75%-85% , 所以侧面反映酵母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 , 其活性较高 。
空气湿度对钓鱼有直接影响,空气湿度越大,越不上鱼,尤其在中国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更明显。
空气湿度大时,直接作用水体,影响水体的温度自然变化,影响水体与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影响水体的光合作用,也就影响了鱼的正常生活和摄食。
噪声的衰减因素:
1.空气的吸收:
由于空气的粘滞性、热传导、空气分子的弛豫吸收,声波能量转变为热能消散。
衰减量由空气吸收系数决定。空气吸收系数和大气温度、湿度和声波的频率相关。
2.地面的吸收:与地面覆盖物、声波频率、离声源距离、近地面气象条件。
3.气温的影响
1)温度随高度升高:
温度高,声速大。夜间大气温度向上递增,声速逐渐增大,声波传播便先向上而后向下的弯曲线。
2)温度随高度降低:
昼间声线变化与夜间情况相反,成为上弯曲线,在地面上将出现声影区。
4.风速的影响
声音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C是大气中声速Ci与风速 V的矢量和。于是,顺风方向声线向下弯曲,逆风方向则向上弯曲。顺风声音可传播很远,逆风处会产生声影区。
5.声屏障的衰减
1)声影区:声波在遇到屏障阻挡后,一部分声能被反射,一部分声能绕过屏障传播,在屏障后形成“声影区”,声音在这区域内有一定的降低,这一区域的大小和降低声音的程度,随着声波增大而减小。
2)薄屏障:声屏障的隔声效果(插入损失LIL)由菲涅尔数N和声音频率决定,不同频率下的插入损失LIL不同。在rR≥rs≥H的条件下,菲涅尔数由H、rs、λ决定。
N-菲涅尔数。δ-路程差(米)。
rR-敏感测点离屏障距离(米)。
rs-声源离屏障距离(米)。H-屏障高度(米)。
点声源和线声源的插入损失LIL计算公式不同。
3)厚屏障
例如长排建筑物或土堤等屏障厚度大于或相当于波长的,称为厚屏障。
厚屏障插入损失LIL等效于两个薄屏障的插入损失之和,另外加入一个修正量ΔLW,ΔLW不随频率变化,仅于屏障厚度、声源和接受点位置有关。
空气湿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在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
研究表明,温度过大时,人体中一种叫松果腺体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较大,使得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就相对降低,细胞就会“偷懒”,人就会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还容易患湿痹症;湿度过小时,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粘膜受到刺激,所以在秋冬季干冷空气侵入时,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病症。
此外,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科学测定,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 相对湿度通常与气温、气压共同作用于人体。
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体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为:夏季室温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比较舒适;冬季室温18℃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燥、疲倦、食欲不振;冬季湿度有时太小,空气过于干燥,易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感染,患上感冒。
据科学试验,在气温日际变化大于3℃、气压日际变化大于10百帕,相对湿度日际变化大于10%时,关节炎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
人体致死的高温指标与空气湿度也有很大关系。
当气温和湿度高达某一极限时,人体的热量散发不出去,体温就要升高,以致超过人体的耐热极限,人即会死亡。
因此,我国规定灾害性天气标准为,长江以南最高气温高于38℃,或者最高气温达35℃,同时相对湿度高于61%;长江以北地区最高气温达35℃,或者最高气温达30℃,同时相对湿度高于64%。 夏季,湿度增大,水汽趋于饱和时,会抑制人体散热功能的发挥,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和烦躁。
冬天,湿度增大时,则会使热传导加快约20倍,使人觉得更加阴冷、抑郁。
关节炎患者由于患病部位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损伤,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减弱,无法适应激烈的降温,使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剧。
如果湿度过小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丧失,人感觉口干舌燥,甚至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并诱发感冒。
调查研究还表明,当相对湿度达90%以上,26℃会让人感觉31℃似的。
干燥的空气能以与人体汗腺制造汗液的相等速度将汗液吸收,使我们感觉凉快。
可是湿度大的空气却由于早已充满水分,因而无力再吸收水分,于是汗液只得积聚在我们的皮肤上,使我们的体温不断上升,同时心力不胜负荷
因为蚂蚁也是昆虫的一种,昆虫繁殖中是需要有水环境的,所以湿度比较大的地方比起干燥的地方更容易有蚂蚁。
平时雨天前后气压低,湿度大,蚂蚁更容易出来活动。储存湿度过低的影响,湿度的高低影响着食品内水分含量,过高容易腐烂,过低,容易使食品干燥;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作物体内保存着的能量。当库内湿度、温度不适宜商品储存时,我们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库内的湿度、温度。
海拔高度会明显影响各地的气候,不仅对气温有重要影响(海拔越高,温度一般越低),还对降水有重要影响。在不考虑地形雨的情况下(地形的作用是让降水发生空间转移或集中分布于上风坡),较高的海拔,意味着较少的降水,也就是降水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赤道地区最明显。
非洲赤道地区属于赤道低气压带,但是这里的热带雨林面积比例相对其他赤道地区比较少。这里有大量处于赤道地区,而不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区域。为什么这里处于赤道地区,却不属于热带雨林呢?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一个,海拔较高。
测量汽车尾气的时候,有时候需要测量湿度,但是测量湿度不是因为氮氧化物溶于水,而是想通过测量尾气的湿度变化来监视汽油中添加的乙醇的比例的变化。
前几年很多汽车研究所都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汽油和乙醇的最佳配比,已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保证汽车有足够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