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按自然花期为哪四种?

来源:jing 查看次数: 274 时间:2021-11-25 22:14:21

中国传统园林多钟情于自然式配置,且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种类不多,都是传统喜爱的植物;二是古朴淡雅,追求画意而色彩偏重宁静。这样的植物景观,在古代的诗、画、园中是屡见不鲜的。如:
居有竹:东晋王徽之爱竹成癖,住在别人一座空宅,种了许多竹树,对着竹唱歌咏诗,还指着竹说:“一天也少不了你啊!”爱到如此深的程度。北宋苏轼写过这样爱竹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画竹的历史起码要从唐代算起,这一千多年来,种竹、画竹、咏竹成了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大特色。人们将竹节比喻为人的“气节”,将竹茎的中空比喻为“虚心”,竹的常绿比喻“虽寒不凋”,这许多使人高洁的比喻,是爱竹的重要原因。所以《园冶》中一再提到“竹坞寻幽”,“结茅竹里”,“移竹当窗”,“梅绕屋、余种竹”,“竹里通幽”等以竹为材料的造园手法。
松有画意:松的寿命长,老来更是苍劲古雅,根如蟠龙,枝干如虬,亭亭如盖,颇有画意。北方的油松,南方的黄山松,都给人如画的印象。尤其生长在悬崖陡壁上的青松,孤傲不惧,历来受到人们的敬爱。
夜雨芭蕉:是园林中体现听觉美的传统手法。芭蕉硕大的片片绿叶,习惯种在屋角或檐前以接受雨水的滴落,奏出忽紧忽慢的弹拨乐,给人以闹中有静的逸趣,古诗中已有不少传颂。夏日炎炎芭蕉又是庇荫的好材料。明代王守仁有诗赞曰:“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浸,但得雨声连夜静,何妨月色半床阴”(见《明诗别裁集》,中华书局)。
芦汀柳岸:“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国传统喜好将耐湿的柳树种在水边,正如《园冶》中所提到的“沿堤插柳”,“堤湾宜柳”,“深柳疏芦”等。芦苇喜生沼泽浅水中,夏季茂密生长,秋季种子成熟,颖壳上吐出白色丝状毛,俗称芦花。柳与芦生态要求相近,是富有诗意的组合。柳枝在风中摇曳,春季荡出柳絮;芦苇荡里常躲着大量的水禽,秋季散放芦花,每到春秋两季,水面上白茫茫一片如烟似雾。一个是“千丝万絮惹春风”,一个是“狂随红叶舞秋声”,历来都是引起诗兴的美景。
编篱种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使得菊与篱常常组合在一起,甚至菊花与陶潜也常联系在一起被人歌颂,如有“陶令篱边菊,秋来色更佳”的诗句。人们喜爱菊花的原因很多,如花期晚有“傲霜”的气节十分感人,并且其花期长而栽培易,所以广为栽培受人喜爱。尤其陶渊明弃官归里,在家中采菊,过着田园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恬淡适意,在后来一千多年封建时期的文人心中不知引起了多少涟漪。
以上简单地提了几种传统的植物爱好,其他还有很多,如兰花,常被比为君子之香;梧桐常预示秋天的到来,木材又可以制琴瑟;荷花的洁丽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比为国色天香……。许多植物受到古诗的赞咏,古画的描绘,其传统性和大众性至今在不经意之间深深地影响着园林植物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