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题材?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7-19 07:07:48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
《诗经》里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人民在耕作渔猎中直接的歌唱,有的表现劳动的愉快;有的则表现被剥削的痛苦,如《七月》。另一种情况,是统治阶级利用、篡改民歌,作为自己的歌唱,如《载驰》、《良耜》等。它们的政治倾向也不问可知,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辛劳所创造的财富,说成统治者祖先的功劳,并希望农民更加致力于生产,以让他们剥削到更多的东西。
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到了东周、春秋时代,诸侯兼并,战火连年,再加上领主们对农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只有起来反抗这条路了。他们不像《七月》那样无可奈何地嗟叹,也不像《鸱枭》那样委婉曲折地诉苦;而是用匕首投枪般的语言,向统治者做英勇的斗争。《诗经》民歌中的《伐檀》、《硕鼠》、《葛覃》、《行露》等,就是它的代表作。
《伐檀》,它描述了一群在河边砍伐檀木替领主造车的农民愤怒仇恨的情绪。第一章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诗经》中抒写战争的诗篇是很多的。周统治者进行的正义战争是为人民所拥护的。春秋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为人民所深恶痛绝。《豳风·东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篇,它是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幸获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虽然这次战争为历史学家所肯定,但它带给战士们的,却依然是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悲哀。
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
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人力物力,过着寄生的生活。他们荒淫无耻的行为,残暴的本质,为人民所鄙视痛恨。《诗经》里有一种民歌,用嬉笑怒骂的口吻,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法,尖锐地揭发和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残暴,诗的斗争性和感染力较强。如《邶风·新台》,它揭露了春秋时代有名的荒淫无耻的昏君卫宣公劫夺儿媳的丑恶行径。《风·墙有茨》则表现了人民对卫公子顽同庶母私通的鄙弃。老百姓觉得这种丑言秽行讲出来都会污嘴,故而诗歌的表述比较含蓄。
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风诗里的情诗特别多,它真实地反映了《诗经》时代的男女关系,写出了他们在恋爱结婚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感受,恋爱、结婚与礼法制度的矛盾和妇女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
西周在文、武、成、康时代,史称盛世。传至厉王,暴虐无道,导致上下离心,社会矛盾尖锐化。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激起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这时产生了一些政治讽刺诗。“二雅”里包括了大部分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作者多半是统治阶级内部受压抑的人物。有的是反映贵族间争田夺民的事实,如《大雅·瞻昂》、《小雅·十月之交》等;有的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激烈争斗,如《大雅·桑柔》等。
七、周族史诗
《大雅》里有五篇祭歌,反映周族起源、发展以至建国的情况,属于史诗性质。它们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歌颂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带有极其浓烈的神话色彩。《公刘》通过具体事实,歌颂公刘率领周族人民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徒到豳豳(今陕西彬县一带)的英雄事迹。刻画了公刘的英雄形象。《绵》是歌颂文王的祖父古公父率领周族再次长途迁岐(今陕西岐山县)的事迹。《皇矣》是叙述太王、王季的德行,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战绩。《大明》描述了武王伐纣的战绩。
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庙堂乐章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代表,是周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演奏歌舞的诗。它是统治阶级用来宣扬德威、粉饰太平的工具。带有很大的虚伪性,而且大都缺乏描写的生动性,艺术价值也很低。当然,其中也保存了值得参考和研究的宝贵的神话、史实。
《式微》出自《诗经·国风·邶风》。
原文: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石榴
【唐·李商隐】
榴枝婀娜榴实繁,
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
碧桃红颊一千年。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可以置信的史实。
《邶风·燕燕》是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其送别对象及送别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1、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篝纱。
2、冬草漫寒碧,幽兰亦作花。
3、猗猗秋兰色,布叶何葱青。
4、幽谷出幽兰,秋来花畹畹。
5、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
6、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7、幽兰有高致,质弱苦易零。
8、溉夫画松松支离,板桥画兰兰离披。
9、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
10、迷离萧艾露风寒,千古英雄泪不干。
11、昨日寻春出禁关,家家桃柳却无兰。
12、雨过深林笔砚凉,女兰开处却无郎。
13、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14、西江绝妙赣州兰,曾买盆花几上看。
15、夏浅春深蕙作花,一茎几蕊乱横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译文] 满城都是挂满灯彩的火树,树上银花闪烁,到处都很明亮;城河桥上也星光闪耀,今夜也打开了铁锁不宵禁。
[出典]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注释:
火树银花:灯火灿烂。
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形容艳妆。
落梅:乐曲《梅花落》。
金吾:京城禁卫军。
漏:古代计时器具。此句说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诗经没有关于白鹿的诗句,其他诗句有:
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出自唐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出自唐代李白的《别韦少府》
3.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伤桃源薛道士》
4.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出自唐代李白的《游泰山六首》
诗经 美丽词语 :
寿比南山、
小心翼翼、
梦寐以求、
毕恭毕敬、
鸠占鹊巢、
厚颜无耻、
惴惴不安、
普天之下、
孔武有力、
进退维谷、
忧心忡忡、
天高地厚、
谆谆教导、
参差不齐、
赫赫有名、
衣冠楚楚、
辗转反侧、
惩前毖后、
潸然泪下、
一唱一和、
投桃报李、
赳赳武夫、
兢兢业业、
风雨如晦、
战战兢兢、
硕大无朋、
夙兴夜寐、
信誓旦旦、
颠沛流离、
切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