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11-28 18:06:29

植物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植物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解答

地球上的植物总数约40万种。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植物体颜色的变化都是由植物体内的三种物质——卟啉类化合物、类叶色素和黄酮类(花青素)决定的。

卟啉类化合物是绿色植物的基础物质,例如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等都是卟啉类化合物,一切植物的“绿”都是因它而生。卟啉类化合物可在日光下合成,也可在日光下分解。类叶色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实和叶子中,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植物也能合成,而且一旦在植物体内形成就不易分解。黄酮类又叫花青素,顾名思义,是决定花朵颜色的基础物质。

花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是花青素。当它是酸性的时候,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当它是碱性的时候,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成为蓝黑色。而当它是中性的时候,则是紫色。

二是胡萝卜素,菊科植物除了黄花以外,多橙色的花,如菊花。

三是不含色素,比如白色的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

  此外,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酸性的花青素反射红色的光波,我们便看见的是红花。同样,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

植物开什么颜色的花,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不是的,花有这么多的颜色,主要是由于花瓣里含有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和黄酮化合物的缘故。

花青素在酸性情况下,呈现红颜色,酸性越强,颜色越红;在碱性溶液中,它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时,它呈现蓝黑色;在中性时它呈现紫色

许多果实,花瓣的颜色由液泡的色素决定,那是不是液泡的色素只有决定?

花瓣颜色是花瓣细胞内所含的色素所决定的。这些色素归纳起来有三类。第一类是胡萝卜素,存在于细胞的有色体或叶绿体中,种类很多,不仅花瓣中有,而且在根部、叶片、果实中也有。花瓣呈现红色、橙色及黄色等,即由于该类色素所致。第二类是花色素,它多以葡萄糖等糖类结合形成糖甙(花青甙)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液中。由于花色素约有20种,花青甙有130种,各种植物的花瓣中包含的花青甙数量、种类不同,因而花朵显色幅度较大。当细胞液呈酸性时,可表现出红色、粉色、橙色等;呈中性时,为紫色;细胞液呈碱性时,则为蓝色。第三类是类黄酮,也以糖甙形式存在于花瓣细胞液中,可呈现出从浅黄至深黄的各种花色。细胞液碱性越强,其黄色变得越深,反之,如酸性越强,其黄色变得就越浅。黄色的花朵是很常见的。浅黄色花瓣中最常见的色素是类黄酮,像金鱼草、大丽花等的奶油色、象牙色的花即是。较深的黄色,像郁金香、百合花和蔷薇花等主要是含类胡萝卜素形成的。还有一些花,像万寿菊、酢酱草等,其深黄色则是由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协同显色的结果。通常认为类胡萝卜素比类黄酮显示的黄色效果显著。橙色的花,与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含量的比例有关。如前者含量多些,则显示出偏黄的橙色,像橙黄的百合;而后者含量多些则显示出偏红的橙色,像天竺葵特有的橙色花瓣;两者之间含量的变化,影响花色显示出微妙的差异。红色和粉色的花朵,像牡丹、桃花等,其花色均与花青素有关。而花瓣红色的深浅则是由花青素的含量来决定的。自然界中有不少是开蓝色花的,显得十分娇艳,如石竹和矢车菊等。但科学家在花朵中始终未找到蓝色的色素。从矢车菊、石竹等蓝色花瓣中提取的色素,主要是花青素。那么花青素又是如何显现出蓝色的呢?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十年还没作出定论。不过,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花青素和金属元素、助色素等组合成为一种十分复杂的络合物,在花朵细胞液中显现蓝色,于是就有蓝色的花,如石竹蓝色花瓣内的花青素就是由钾、钠等金属原子结合成盐类形式存在,而且很稳定,不受细胞液酸碱度变化而改变颜色。绿花和青花,就是花中色素以叶绿素为主。至于占花色30%的白花呢,那是花中不含色素,只是组织里充满了无数小气泡,所以看起来是白色的。如果挤掉这些气泡,白花就成为无色的了。实际上,有的科学家认为自然界里根本就没有纯白色的花,白色花瓣的色素是存在于花瓣中的极浅的黄色色素类黄酮。有色体内含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呈红色或橙黄色。它存在于花瓣和果实中,在番茄和辣椒(红色)果肉细胞中可以看到。有色体主要功能是积累淀粉和脂类。

宇宙中恒星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恒星的颜色是由它的表面温度决定的。烧一个铁块,最初它是黑色的,温度升高,会是暗红色的;再升温,会发出红光;再升温,呈橙色;然后是黄色、黄白色,如果忽略它的状态变化,温度再升高时,它还会变成白色,甚至蓝白色。恒星也是一样的。1000多度到2000多度,是红色的;3000-4000度是橙红色。5000-6000度是橙黄色。7000-8000度是黄白色,到1万度,呈白色。恒星如果发出蓝色光,表面温度最高可达3万度。太阳的表面温度在5700度左右,所以它是黄色的。

胺类固化剂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中午好,如果你说的是用于环氧单体交联固化的胺类化合物,它们的外观颜色是由其本身分子结构决定的,一般常见的就是脂肪胺、芳香胺和烯胺三种比如乙二胺、N,N-二甲基苯胺和三乙烯四胺,直接外观都是无色透明水白至淡黄色。

常见环氧固化剂是棕黄色或者橘红色是因为在它们基础上又进一步做了改性比如650的低分子量聚酰胺(低分子量尼龙树脂)和T-31(乙二胺通过甲醛、乙醛和苯酚形成酚醛胺混合体系),特别是红色是酚醛树脂的表性请酌情参考。

如果简单理解也可以表述成胺类固化剂分子量越小越趋于无色水白,越大越趋于黄色。特例的三乙烯二胺除外只有它是白色固体结晶。

肉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肉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肉中含有显红色的色素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与肉的颜色有直接关系。但肉的固有红色是由肌红蛋白的色泽所决定的,肉的色泽越暗,肌红 蛋白越多。肌红蛋白在肌肉中的数量随动物生前组织活动的状况、动物的种类、年龄不同而异。凡是生前活动频繁的部位,肌肉中含肌红蛋 白的数量就多,肉色红暗。不同种动物的肌红蛋白含量不同,使得肌肉的颜色不同;同一种动物年龄不同,肌肉的色泽相差也很明显。牧放的动物比圈养的动物体内的肌红蛋白含量高,故色泽发暗。高营养状态和含铁质少的词料所词养的动物,肌肉中肌红蛋白 少,肌肉色泽较淡。肉在空气中放置一定时间,会发生由暗红色→鲜红色→褐色的变化。这是由于肌红蛋白受空气中不同程度氧的作用而导致的颜色 变化。鲜艳的红色:肌红蛋白+氧→氧合肌红蛋白。褐色:肌红蛋白被强烈氧化→氧化肌红蛋白(当氧化肌红蛋白超过50%时,肉色呈褐色)除此之外,在个别情况下肉有变绿、 变黄、发荧光等情况,这是由于细菌、霉菌的繁殖,使蛋白质发生 分解而导致的。未经腌制的肉在加热时,因肌红蛋白受热变性,不具备防止血红素氧化的作用,使血红素很快被氧化成灰褐色。加热的温度不 同,肉的颜色变化也不同。牛肉于60〜70°C加热为粉红色,80% 加热成灰褐色;猪肉于60〜70°C加热为淡红色,72°C以上加热便 成灰红色。鲜肉加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腌制一段时间后,肌红蛋白与亚硝酸根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亚硝基(NO)肌红蛋白,具有鲜亮 的棕红色色泽。在加热时,尽管肌红蛋白发生变性,但亚硝基 (NO)肌红蛋白结构非常牢固,难以解离,故仍维持棕红色。

瞳孔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瞳孔颜色一般是遗传决定的,终生一般是稳定的。

瞳孔是眼内虹膜组织中形成的一个孔,正常亚洲人或中国人虹膜的颜色是深棕色的状态,平时看别人的眼睛看到的黑眼仁里面的棕色状态,在棕色的虹膜中间能够看到一个黑色的孔称为瞳孔。

瞳孔为什么会呈现黑色的状态,是因为进入眼睛的光线需要透过瞳孔进入到眼底,最终汇聚到视网膜才能够看清楚东西。因为进入到眼睛里面的光线没有明显的反射出来,所以在正常的状态下看到的瞳孔呈黑色的状态,黑色不是因为组织本身是黑色的,而是因为是空的状态,没有反射的光线才呈现黑色的样子。

植物叶子的形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不同植物的叶子形状是不同 的,就如同不同的人长着不同的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树叶形 状是植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进化形成的,各种树由于经历自然选 择,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叶片形状。

  如果我们再细心一些就会发现, 植物生活环境不同,它们叶子的大小也不同。 生活在南方多雨环境 中的植物,如椰子、油棕等,它们的叶子又宽又大,这样植物可以 充分吸收阳光,调节体内水分含量,而在寒冷或者干旱地区生长的 植物,如松树、杨树、仙人掌、光棍树、麻黄等,它们的叶片很小, 有的甚至退化成了针状,用以减少风沙危害和水分蒸发,使植物更 好地适应生存环境。

玉米的果皮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对于玉米来说,一粒玉米就是它的种子,外面的皮是种皮不是果皮,所以它的表型由自己的基因决定。果皮的颜色应该是由母本(本植株)决定的(将种子看为子代而非植株),比如番茄,苹果,桃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