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花的图片 常见花的图片大全大图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6-22 10:24:05
五瓣花瓣的花有很多,但是一时半会还真的想不起来那么多,有丁香花等等
山东临沂常见的花鸡冠花。
01
紫茉莉
紫茉莉也叫地雷花、粉豆花、官粉花,非常皮实的一种花草。几枚花籽就能长成一大丛,而且花籽易得。
紫茉莉的花儿,颜色多样,粉、玫红、白、黄……还有杂色的。它一般是下午四五点钟才开始盛开,花开时有淡淡的茉莉花的香气。
它的果实黑色,像小地雷,里面的粉,是古时女子用来匀面的脂粉。美白、消炎、祛痘。
小院种点儿紫茉莉,晚风拂过,吹来淡淡的茉莉花的香气,心里不要多舒坦!
02
月季
月季花也是非常要养的一种花,修剪得当了,能开大半年的花儿!
而且,月季相对比较容易扦插,雨季的时候,剪一段月季枝条,扦插就行。我婆婆种在院子里的月季,都是她自己扦插的,没用生根粉啥的,照样开得很好。
花开的季节,去到谁家小院,看到有不同花色的月季,不妨要一两段枝条,等回来自己扦插,明年自家小院就有了。
中国拥有着众多的花卉品种:目前大概有3万多种花,常见的花卉有栀子花、桂花、茉莉花、牡丹、海棠、郁金香、芍药、菊花、康乃馨、红掌、月季、风信子、玫瑰、百合、含笑花、白兰花、三角梅、腊梅、虞美人、水仙、一串红、满天星、非洲菊、蝴蝶兰、山茶花、迎春花等。
秋天桂花:9-10月上旬开花,主要颜色为金黄色。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
福建大多地方和家庭都会种三角梅,也是厦门市市花,花开富贵,非常漂亮,人人喜爱,经常都是大家拍照留念的好场景,公园和花园里满满的都是,绚丽多彩多姿,景色十分迷人,气候温暖的地方都可以栽种,随便剪段插进泥土就能生根发芽成长开花,赶紧在家里后花园种些吧
在海南家庭里常种的植物,木本开花品种有:各种颜色的宝巾花(三角梅、筋杜鹃)、鸡蛋花(缅栀子)、紫薇、黄蝉花、茶梅、龙船花、扶桑、鸳鸯茉莉、紫荆花。另外,一些耐热品种的桂花、茉莉花、山茶、杜鹃、月季,也适合在海南种植。
春天开的花有很多,这里根据颜色分类:
1、红色:山茶花、郁金香、月季花、木棉花、虞美人、罂粟花、玫瑰花、凌霄花、炮仗花、天竺葵、刺桐花、吊钟花、一串红、爆仗竹、萱草等。
2、粉红色:樱花、杜鹃花、桃花、牡丹花、蔷薇花、康乃馨、蟹爪兰、桃金娘、莪术、报春花、五色梅、繁星花、韭莲、韭兰等。
3、紫红色:美女樱、地黄、榆叶梅、刺儿菜、芍药、金边瑞香、毛地黄、石竹、金鱼草、猫尾草、半支莲、海石竹、蓝目菊等。
4、蓝紫色:风信子、勿忘我、蝴蝶兰、三色堇、紫藤花、矢车菊、紫荆花、绣球花、蓝花楹、蝴蝶花、梭鱼草、还亮草、韩信草、香水草等。
5、黄色:迎春花、金银花、油菜花、金盏花、含笑花、金盏菊、黄花鸢尾、棣棠、佛甲草、黄刺玫、金缕梅、黄花风铃木、大花金鸡菊、萍蓬草等。
6、白色:栀子花、马蹄莲、玉兰花、铃兰、九里香、梨花、杏花、刺槐、独占春、白掌、雏菊、金樱子、金银木、石楠花等。
三角梅,茉莉花,莲花,仙客来,朱顶红,扶桑,樱草花,牵牛花,月季花,郁金香,兰花,百合,水仙
霸王龙
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史上最庞大的陆地肉食性动物之一,最著名的食肉恐龙,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体长11.5~14.6米,最大顺弯体长15.3米,平均臀部高度4.3米,最大臀膏5.2米,最高6米(从地面至头部),平均体重8吨,最重14.86吨,头部长度1.2~1.55米,咬合力有史以来居陆地生物第一,可达120000牛顿左右,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恐龙种类之一。
翼手龙
翼手龙侏罗纪晚期的翼龙类,短尾,头长,中间一些种体型大小如麻雀,另外一些可大到像鹰一样,两翼开展可达30~70厘米,以昆虫为食,有些可能觅食鱼类,在分类上并不真正属于恐龙,而只是恐龙的近亲,并且有“不存在”这种称呼。翼龙类是唯一发展呈具有强劲飞行能力的爬行动物,如鸟类一样的展翅飞翔于天空,追逐和捕食猎物。
三角龙
三角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和暴龙生活在一个时期、同一个地方,最晚出现的植食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也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恐龙,且根据新近发现的化石表明,霸王龙与三角龙确实会发生打斗。
原角龙
原角龙是种四足恐龙,头部后方有大型头盾,没有角,头盾由大部的颅顶骨与部分的鳞骨所构成,头盾本身则有两个颅顶孔,而颊部有大型轭骨,大小与形状随者个体而有所不同,有些标本有短小的头盾,而其他的头盾接近头颅的一半长度。有些研究人员将头盾的不同大小与形状,归因于两性异形以及年龄变化,生存于上白垩纪坎潘阶的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