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800篇全集? 待我长发及腰典故全集?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12-02 10:48:04

成语典故800篇全集?

公元前541年,楚国的公子围杀害了楚王,自己当上国君,史称楚灵王。公子围原本是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篡夺王位后,更是为所欲为,任意迫害他看不上眼的人。灵王篡位不久,就出兵攻打齐国,将齐国的一个大夫全族处死。接着又突然袭击弱小的赖国,从而引起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为了供自己享乐,灵王不惜耗费大量钱财,征用无数民工,建造了一座豪华的章华宫,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宗室大臣子张对此非常忧虑。为了楚国的前途,他明知灵王不愿听逆耳之言,也要寻找一切机会向他进谏,劝他节制淫乐,爱惜民力,以德待人。灵王开始还能让子张把进谏的话讲完,但次数多了。越来越感到讨厌。

一天他问一位大臣:“子张最近老是在我面前唠叨,要我注意这当心那,你看用什么办法叫他不再开这种口?”那大臣回答灵王说:“以后子张再咳叨,大王可以对他说,我常和鬼神打交道,听到各种各样的劝谏,不想再听其它话了。”’不久,子张又向灵王进谏,灵王就用那大臣教给他的话回答。子张听了,愤概他说:“殷朝的武丁是位贤明的君主,还到处求贤。大王的德行比不上武丁,却如此讨厌别人规劝。做大王的臣子太难了!”灵王听了这话,不便指责子张,勉强地说:“好,那你就继续进谏吧。我虽然不能采纳你这些规劝的话,但还是愿意把它放在耳朵里的!”子张无可奈何,苦笑一声,说:“臣是为了大王采纳才进谏的。不然的话,巴浦产的犀角和象牙等多得很,大王尽可以用来做瑱塞耳,又何必把规劝的话当作瑱来塞耳呢?”

以规为瑱: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待我长发及腰典故全集?

待我长发及腰典集:

南宋初年,天下大乱,金兵大举进犯,入陕西,趋泾原,江淮形势异常紧张。

他为宋将受命率部迎击,却因联盟军出兵迟缓而腹背受敌,最终大败。

五路大军仅余不足百人,他也受伤极重,只好向富平以南撤退,在金兵的追击下,逃至濒水河边,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将军仰天长叹:“天亡我也。”

此时恰逢一村姑路过此处,将其藏于河中,幸得保命。

待金兵追过,姑娘带他回家养伤。每日细心照料,端水喂药,一直到三月有余,两人朝夕相处,情投意合,便私订终身。

待将军伤势渐好,留话道:“待我收复河山,便娶你回朝。”

姑娘含泪送走将军。

时间飞逝,已一年过多,姑娘思念将军,便写书一封交由信驿:

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

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

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

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

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

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

不日便收到将军回信,姑娘异常高兴:

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

昔日纵马任逍遥,俱是少年英豪。

东都霞色好,西湖烟波渺。

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

应有得胜归来日,与卿共度良宵。

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袍。

她又苦等三年,金兵已退,都城确立临安府。

可姑娘写的信再无回音,也不知将军何时归期。

那日,天阴,暮雪,

姑娘留书一封至木桌之上,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踏雪而去,从此再无音讯。

后人见留书:

我已长发及腰,只是春还早。

将军迟迟不归,我以注定终老。

覆了天下如何?你好我便好。

今生无缘来世续,痴心永不消。

关于花卉的典故及感想?

蔷薇花

  据《贾氏说林》记载:汉武帝与其爱妃丽鹃在园中赏花,正值蔷薇花欲放,其神态似含微笑。汉武帝赞叹说:“此花绝胜佳人笑也。”丽鹃戏问道:“笑可以买吗?”武帝回答说:“可以。”于是丽鹃就取出黄金百两,作为买笑钱,让武帝尽一日之欢。因此,蔷薇得了一个“买笑花”的别名。

梅花妆

  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非常喜爱梅花。一年正月里,白雪飘飞,恰值梅花盛开,于是在园中踏梅赏雪,走累了,在檐下小憩,有朵梅花悄然飘落,正好落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几瓣淡红的痕迹,衬得公主更加 美艳照人。宫女见了,纷纷效仿,称之“梅花妆”,竟风行一时。

梅妻鹤子

  宋代诗人林逋,字和靖,生性高洁,看不惯红尘喧嚣,在西湖孤山筑屋隐居。他终身不仕不娶,在孤山植 梅养鹤。林逋爱梅咏梅,至今孤山上仍有“梅亭”,就是为纪念他而建。林逋的《山园小诗》是其咏梅诗中的 佳品,尤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咏梅绝句。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 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瑞香花

  宋朝《清异录》中记载:庐山有一个老和尚,有一天在庙后的磐石上睡着了。梦中闻花香酷烈,醒来四处 寻找,在草丛中发现一株花,于是精心将它移到盆中,供奉于佛像前,起名叫“睡香”。及至春节,花香不减,来拜佛的人很多,十分惊奇,认为此花是佛祖所赐,是祥瑞之兆,因而取名“瑞香”。

虞美人

  虞美人既是人名也是花名。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虞姬的美称就是虞美人,此女不仅美貌,而且有胆识,随 项羽征战南北。后项羽遭刘邦围困,四面楚歌,项羽知大势已去,与虞姬饮酒话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 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耐若何!”虞姬十分理解项羽此刻的心情,和唱道:“大 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自刎而死。传说虞姬的鲜血洒落在泥土中,长出一株美丽的花,就是虞美人。其实,虞美人花原名丽春花,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虞姬,而将丽春花改名虞美人,并流传至今。

榴花源

  据《方舆胜览》记载:唐朝永泰年间,有个以砍柴为生的青年叫蓝超,一日在林间遇见一头白鹿,一直追 到闽县东山的榴花洞口,洞口极窄,进入深处,豁然开朗,有人家居住。蓝超遇见一老翁,告诉说是躲避秦时 的灾难来到此地定居的,并留他住下。蓝超说要辞别家人再来,临走老翁送他一枝石榴花。出来后,蓝超好像 做了一场梦,再想去,已找不到入口处了。

十大成语典故及答案?

1、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2、七步成诗

  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大哥曹昂、四弟曹中相继夭亡,两兄弟曾因争当继承人搞得很不愉快。后来曹丕被立为太子,继而嗣(sì)位称帝,但对曹植仍心存疑忌,接连打击迫害。魏文帝曹丕曾逼令曹植行走七步就要做成一诗,若不成,便将施以重刑。曹植本来就才思敏捷、诗才横溢,颇受曹操赏识偏爱,这时应声便吟出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深感惭愧。从此,“七步成诗”便传为佳话。

  3、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4、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5、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6、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得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得很开心,不想回家了!

  7、悬梁刺股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悬梁”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地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最终苏秦佩带了六国的相印,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成语“悬梁刺股”,常用来形容学习认真,勤奋刻苦。

8、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tì)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jí)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kēng)锵(qiāng)。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9、草木皆兵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坚统一北方后,强征北方各族人民,组成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想一举灭掉东晋。苻坚先派他弟弟苻融率军二十五万为先锋,从长安向东进发。九月苻坚亲率大军进驻项城,并下令先锋军向东晋在淝水西岸的重镇寿阳展开进攻。

  东晋遂派谢玄等统率八万将士迎战苻坚;另派水军五千增援寿阳。可惜寿阳失守,水军部队只得在离洛涧二十里处驻扎下来。苻坚得知秦军攻下寿阳,便把大军留在项城,只率八千轻兵赶至寿阳。他自以为胜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劝晋军投降。但朱序却将秦军虚实告知晋军。晋军将领谢玄根据朱序所报部署,突袭驻在洛涧的秦军前哨阵地,歼灭秦军万余人;接着晋主力挺进至淝水东岸,与秦军对峙于淝水。苻坚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楼,见晋军阵营严整,又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心中畏惧。

  当时秦军贴水布阵,谢玄要求秦军稍退,让晋军渡过淝水进行决战。苻坚以为可以乘晋军半渡时进行偷袭,便一口应允。岂料秦军皆是强征得来的乌合之众,人心浮动,将士厌战,加上从前的晋军降将朱序乘机高呼:“秦军败了。”于是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东晋军队乘胜追击,大败秦军。苻坚在逃跑途中,听到风声鹤唳(lì),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战争结果,晋军以少胜多,前秦政权很快瓦解,东晋得于偏安江左。

  人们常在成语“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风声鹤唳”四个字,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10、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zhuàn)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邢台成语大全及典故?

邢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漫长的历史长河,留下了很多名人古迹,也留下了很多成语典故。我先举两个例子吧。

1.鹿死谁手 [释义]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石勒建后赵国都于襄国(今邢台)。

2.推心置腹

【释义】

推出自己的赤心,放置在别人的腹中表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比喻真诚待人。

【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此外,下面这些成语都与邢台有关哟。你看看自己知道多少吧!

1.【破釜沉舟】 2.【作壁上观】 3.【以一当十】4.【代人捉刀】

5.【阳春有脚】 6.【生吞活剥】 7.【鹿死谁手】8.【饱以老拳】

9.【雨过天青】 10.【舌灿莲花】11.【顽石点头】12.【民脂民膏】

13.【铁石心肠】 14.【珠圆玉润】 15.【淡扫蛾眉】1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7.【傅粉何郎】 18.【秽言污语】 19.【锻炼周纳】20.【大儒纵盗】

21.【酒池肉林】 22.【长夜之饮】 23.【禁中颇牧】24.【冯唐白首】

25.【漆身吞炭】 26.【士死知己】 27.【堕甑不顾】28.【雕虫小技】

29.【出将入相】 30.【万古留芳】 31.【身无可击】32.【死有余辜】

33.【拨烦之才】 34.【家常便饭】 35.【秽言污语】36.【安邦定国】

37.【壶中天地】 38.【雀儿肠肚】39.【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40.【谦虚谨慎】

有趣成语故事及典故?

1. 犯得着:宣传状有着很多意思,这里解释为宋代丞相蒋衡,当时在担任宋太祖丞相期间,曾经发出一封状告诉宋太祖,相信宋太祖自己才能决定发挥自己的才能。2. 贴钱:说的是明朝管理宪法的历史,当时官员们有口信劝诫不去为官,结果明朝的皇帝命令官员们拿出贴钱,让他们去宪法管理中心担任官员。3. 死而方:宋朝时有位江州长吴秀和,他曾犯了一件大错,可宋太祖对他的宽容太多,于是就有了“死而方”这个成语。4. 左右为难:古时有个官名叫吴景,他给皇帝推荐史记编写者宋玉,可是皇帝又怕他专断执拗,就害怕宋玉一统江山,于是就把吴景害得左右为难。

河南历史名城成语及典故?

河南历史名城成语洛阳纸贵,名著相传,纸张上涨,称誉著作流传广泛.

关于苦难的成语及典故?

1,穷困潦倒,穷困潦倒是一个成语 ,形容处境困难,失意颓丧。

出处:唐.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白话译文: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2饱经风霜,饱经风霜,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受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

白话译文:瘦的皮包骨,看起来受尽磨难和困苦,鬓角的白发如银丝一样。

3,悲尝艰苦,意思是受尽了艰难困苦。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坚强,备尝之矣。”

白话译文:艰难险阻,(重耳)都经历过了。

abac式成语大全集及答案?

回答:自言自语,一心一意,十全十美,跳来跳去,走来走去,跑来跑去,飘来飘去,荡来荡去,飞来飞去,推来推去,一五一十,越来越多,越来越少,越走越快,越走越慢,越跑越快,越跑越慢,越来越高,越来越远,越来越近,越来越美,越来越重,越来越轻,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有关以和为贵的成语及典故

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三则)

一、三尺巷的故事

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善良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地点地。听说当年郭家街坊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没法解开直至上了公堂。

当地官害怕两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所以两家持续争论。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票郭朴,郭朴马上回书一封。

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翻开信件时,不想上面居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郭家人理解道理后马上中止了诉讼而且甘心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过后也非常悔恨自己最初的行为,他们也立行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地点的当地居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

二、面馆的故事

雍正年间,在苏杭有一家小面馆,铺面不大,地段不佳,只由一位老妇人一人打理。一日,一位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走进店里要了一碗面条,还没开始吃,淘气的孩子一伸手,就把面条推到了地上,碗也碎了。

孩子的母亲马上道歉,并主动表示要赔偿,但老妇人非但婉拒赔偿,还关切地询问孩子是否有烫到,随后重新捧出一碗面递与母子二人。

孩子的母亲万分感动,连声道谢。日后,这位母亲逢人便诉说这一段经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家小面馆和那位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老妇人,纷纷慕名而来,面馆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了。

三、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局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局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

相关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