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12-11 07:23:53

于谦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两袖清风

明朝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名叫于谦。他爱民如子,对那些借着权势欺压百姓的贪官非常痛恨。当时,宫里的总管太监王振依仗着皇帝的宠爱,搜刮民脂民膏,干预朝政,卖官鬻[yù]爵,许多地方官员为了求仕途升迁,纷纷怀揣着金银财宝,跑到京城去给他送礼,一时间朝廷风气十分腐败,官员之间“礼尚往来”愈演愈烈。

于谦当巡抚的时候,每年都要进京汇报工作,他从不携带任何礼物,也不搞官场上“迎来送往,联络感情”那一套。他的朋友好心劝他:“就算你不愿意送值钱的东西去讨好权贵,也总要准备一些土特产,带来送送人吧?这也是最起码的人情世故。”

于谦笑道:“我带来啦。”

朋友忙问道:“你带了什么?”

于谦举起双手,一抖袖子:“我带了两袖清风。”

朋友只得苦笑,但也敬佩于谦的志气。可惜,于谦这样一个为人正直,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的大忠臣,后来却被奸佞(nìng)小人陷害,最终被皇帝冤杀。

“两袖清风”,袖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清风,人们用它比喻做官很廉洁

诚信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可以是 言而有信:意思是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自《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关于友谊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关于友谊的成语典故有: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高山流水)

2、高山流水,应该算友情的最高境界了。高山流水是两个人友谊的典故

3、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4、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黑宋人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春秋时的宋国,开国君主是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属于前朝遗民。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二战后,犹太人骂你德国人是“政治正确”,春秋时骂宋国人也是一种潮流。

于是诞生了一系列黑宋国人的成语。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揠(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勤学苦读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1、凿壁偷光 [ záo bì tōu guāng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2、争分夺秒 [ zhēng fēn duó miǎo ]: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3、手不释卷 [ shǒu bù shì juàn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4、废寝忘食 [ fèi qǐn wàng shí ]:废:停止。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5、引锥刺股 [ yǐn zhuī cì gǔ ] :锥:锥子;股:大腿。 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典的成语有哪些?

含典成语 :引经据典、明正典刑、博关经典、隆恩旷典、三坟五典、词华典瞻、出何典记、枕典席文、典则俊雅、出何经典、援经据典、数典忘祖、言不谙典、典身卖命、典谟训诰、雍容典雅、老成典型、典章文物、高文典册、词华典赡、朝章国典

典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引经据典

【yǐn jīng jù diǎn】

释义

引用经典中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

数典忘祖

【shǔ diǎn wàng zǔ】

释义

《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责问晋国为什么不贡献器物。籍回答说,晋国没有受到过周王室的赏赐。景王历举晋国受赏的事实,责备他“数典而忘其祖。”后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本或对本国历史的无知。数:数说。典:历史上的事迹、典章制度。

三坟五典

【sān fén wǔ diǎn】

释义

传说中中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皆古书也。”

明正典刑

【míng zhèng diǎn xíng】

释义

指依法公开处置。宋吕颐浩《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 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执行法律。

雍容典雅

【yōng róng diǎn yǎ】

释义

形容文气舒缓,词藻优美而不俗。

典则俊雅

【diǎn zé jùn yǎ】

释义

端庄高雅而标致。

枕典席文

【zhěn diǎn xí wén】

释义

指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典谟训诰

【diǎn mó xùn gào】

释义

1.《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等篇的并称。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成语典故类似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墨守成规、抱残守缺

墨守成规

【拼音】:mò shǒu chéng guī

【解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示例】:~,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

【近义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反义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歇后语】:一本经书看到老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思想固执保守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抱残守缺

【拼音】:bào cán shǒu quē

【解释】: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出处】:参见“保残守缺”。

【示例】:这些似乎都是~,汇集众说而成。★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第二》

【近义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反义词】:推陈出新、自我作故、标新立异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守旧

【成语故事】: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在汉哀帝时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他向汉哀帝建议派专人研究《左传》,同行十分不满意,他指责他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最后被同行联合排挤出京城,只好去做河内郡太守

被我们误解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被我们误解的成语,要说歧义最大也最冤枉的,恐怕要说“无奸不商”这个成语了。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许多成功的商人成了光彩夺目的明星,如任正非,马云,曹德旺,马化腾,李嘉诚等等,人们对他们所具有的财富羡慕的同时就难免嫉妒,当心中块垒不能用别的语言表达时,就会适时的来上一个成语:“无奸不商”。

仿佛,你要是不心怀一点奸诈,不来点儿坑蒙拐骗就做不成商人,发不了财似的。

对于广大商界朋友来说,“无奸不商”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一个成语。

但追究这个成语的来源,这个词恰恰是一个商人美德的赞颂的褒义词。

古代的时候,买卖粮食的器具不是电子称的,所有的东西都论斤论两,古代买卖粮食的器具是斗,或者升,大的粮贩子是论“石”dan,(不要像抗日神剧里一样读SHI)。

升斗小民与粮店里买粮食,粮店的老板,往往为了拉住你这个回头客,在盛满粮食的升斗里多装上一捧米麦,于是,升斗就上个尖,后来互相效仿,量具中以有尖为度,成了“无尖不商”,沿用了一种让利给顾客的美德,但传着传着,这个词却离愿意越来越远,到了现在居然跟愿意完全相反了。

可见,道德沦丧不光是商人奸诈,这顾客也是对别人带着太多的成见啊。

其实,真正能够成为大商人的,无不遵循这个成语的本意“无尖不商”,要的是一个不欺不瞒的诚实本分,而“无奸不商”之商是永远成不了大气候的。

#头条文化#

关于鞋的成语或者典故有哪些?

削足适履 【发音】xuē zú shì lǚ 【释义】 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不懂得变通,不尊重客观事实。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

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杀头便冠 、刻足适屦。 【反义词】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 【典故 】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

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

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

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

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

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

但他们的密谋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刘安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犹削足适履),太不明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