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的历史背景 花卉的历史背景介绍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6-10 16:46:21
在敦煌壁画,出现了大量的“花”形象,在整个壁画美感和内涵展示上起到重要作用。其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这些花在壁画中的功能产生了由佛陀身份标志到分割画面及装饰壁画的变化。千余年来,琳琅满目的“花卉纹”作为衬景或装饰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敦煌壁画的的独特艺术魅力。
莲花纹
莲花纹样是敦煌艺术中运用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在敦煌莫高窟,从北凉到元朝,窟窟都有莲花。莲花图案在被赋予佛教意义之前,已经在我国的历史上广为流传,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经常出现咏莲的诗篇。可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莲花早就是各基层人民喜爱的花卉之一。
后来,随着佛教东来,莲花又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在佛教中,莲花是圣洁光明的象征, 认为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莲花获得新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在莫高窟中,莲花作为背景装饰,点缀在菩萨、天人之间,表现了佛和菩萨的神圣,清洁无暇。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意味着清、净、德。也因如此,佛经将莲花譬喻佛,所以,最能代表佛教的花,就是莲花。尤其是净土宗也称莲宗,极乐世界亦名莲花藏世界,阿弥陀佛与清净大海众菩萨也都称作莲花。
忍冬花纹
忍冬,即金银花。它作为敦煌艺术视觉符号中一个重要的装饰性符号,是随着佛教艺术一起传入我国的装饰花纹题材。十六国时乐僔和尚西去求法,路过敦煌,发现鸣沙山上有普照的佛光,遂在此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而忍冬纹图案,是敦煌石窟中出现最早、也出现次数最频繁的图案之一。与卷草纹,莲花纹,宝相花等一起,成就了辉煌灿烂的敦煌艺术。
我国忍冬纹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里发生。在北朝的佛教装饰中使用广泛并影响到当时的世俗装饰,盛极一时。忍冬夏季开花,初白后黄,秋末老叶枯落,紧接着又生新叶,且凌冬不凋。它静静生于荒郊野外,只要有水有土就可以顽强生存下去。因此,忍冬纹被大量地应用于和佛教有关的装饰中,就取自它这种延绵不断的生长特性,与佛教的轮回永生之念似有内在的联系。
北周290窟的中心柱东向龛,龛楣正中间是一位莲花化生童子,双手托举一大莲花盘,两侧是蜿蜒缠绕的莲花忍冬纹。其实,在敦煌石窟中,忍冬纹在龛楣的装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早期和中前期龛楣的形式多样, 而其中最典型的龛楣样式为尖拱龛,翻卷的忍冬纹则常常被用在龛额两端的下垂处。龛楣额端内的装饰以忍冬纹为主,中间穿插莲花、童子或禽鸟、伎乐天人等。装饰纹样单纯醒目,装饰的内容与形象得到完美的统一。
忍冬纹在敦煌石窟中另一重要的装饰作用体现在边饰上的表现,是石窟装饰中用于分界的带状连续纹样, 形成节奏反复的规律。敦煌石窟中大量应用忍冬纹作为一种边饰装饰, 多装饰在壁面分层位置、拱门、佛龛须弥座、华盖等边缘处, 使其纹样构成有序, 统一中变化。在壁画装饰中, 边饰常被用于不同壁画内容之间, 佛龛的龛楣与龛边等。
忍冬纹在石窟中的应用除了以上提到的范围之外, 还常被应用于佛柱、头光及背光的装饰之上。其实,忍冬纹样在中国的发展更多是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它的形式更多保留了希腊叶纹的特征。在传入中国之后,由吸收到创造,进而被消融在中华文化的整体之中,从而使中国装饰纹样中呈多元化趋势。
宝相花
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是吉祥三宝之一,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它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像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
宝相的说法源于佛教,所说宝相是佛教信徒对佛像的敬称,宝相花则是纯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宝相花尽管勾勒的是花,但并不专指单一的花形,它是历经艺术精加工后的图样,如龙和凤神奇般地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里,并不真正存在于现实当中。“宝相花纹”吸纳了莲花、牡丹、石榴等多种花卉要素组合嫁接而成,花纹图案呈现出从中心点向外多样化展开的放射式对称结构,成为了近似但相对单独的花卉纹样图案。宝相花纹样图案既可当作单独纹样应用,也能够和缠枝纹样构成缠枝宝相花,还能与卷草纹样合用,构成宝相花纹样图案。
宝相花是一种理想中的花,它集莲花和大理花于一体,经过艺术的加工,被用于佛教壁画和雕刻的装饰,给人一种庄严、丰满的感觉。宝相花又是一种象征性的花,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在纹饰上,多使用桃形卷瓣莲、云头纹和层次较多的花瓣组成,多运用叠晕的上色手法,图案艳丽,雍容华贵。
蜀葵花
蜀葵是一种朝开暮落的花,绚丽的花朵美好却短暂。红色的蜀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还可代表温和之意。可将它送给爱人或者喜欢的女性,用来赞美她温和的个性。蜀葵花纹样,是整个敦煌壁画中为数不多,且能够准确辨识的花卉植物之一,其数量仅次于莲花。 从隋朝起,蜀葵大量出现在敦煌壁画的主尊佛像画、佛经故事画、供养人像画、装饰图案中,它们或用于装饰图案,或作为供养人所持花,或绘于衬景之中,或作散花飘于天际。
其实,出现在敦煌壁画里的花花草草,远不止这些。高贵优雅的七叶树、遥寄相思的柳树,如梦如幻的芭蕉树,还有百合、松树、文殊兰、无忧树、吉祥草……这些都被画匠们刻画在了千年壁画上。或写实、或再创造,绽放着独有的艺术魅力。
温室花卉和露地花卉是两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长环境不同:温室花卉是在温室内种植的,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花卉的生长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条件。而露地花卉则是在户外露天种植的,生长环境受天气、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2.生长周期不同:由于温室花卉的生长环境较为理想,因此其生长速度较快,生长周期较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开花结果。而露地花卉则需要较长的生长周期,通常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才能开花结果。
3.花卉品种不同:由于温室花卉的生长环境可以控制,因此可以种植一些对环境要求较高的花卉品种,如热带花卉、温室花卉等。而露地花卉则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花卉品种。
4.种植成本不同:由于温室花卉需要提供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因此种植成本较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露地花卉则种植成本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温室花卉和露地花卉在生长环境、生长周期、花卉品种和种植成本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金朝历史
兴起(1115年—1140年)
女真族的兴起
女真族,唐朝时称黑水靺鞨,生活在黑龙江一带,以渔猎为生.辽帝国长期向女真人索要珍珠,和狩猎用的“海东青”.辽官川流不息的穿过女真部落,鱼肉女真百姓,终于导致女真族叛乱.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向辽的契丹统治者宣战.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灭辽和北宋
金建国后,就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后来宋、金联手攻打辽国.1125年,辽国的燕京被攻下,辽随即灭亡了.
金灭辽后,与北宋很快成了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国之威,很快大举南下,于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攻打北宋王朝,攻破宋首都开封,虏宋徽宗、宋钦宗.宋室南迁,北宋灭亡.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南宋臣附,成为当时中国名义上的中央政权.
政权的成立
兴盛(1141年—1208年)
确立中央集权
金太宗死后,由金太祖的孙儿金熙宗继承帝位,熙宗继位后,金宋两国渐渐平和,但熙宗本人暴燥,最后被堂弟完颜亮行弑而死.完颜亮继位,是为海陵王.
海陵王继位后,对宗室猜忌甚深,金太宗的后代差不多全被海陵王杀尽.而海陵王其中一项重大政绩,就是把首都迁至燕京,是为中都城.
海陵王迁都,实际上是为了攻伐南宋铺路,但是加上其他政治措施,为未来的金国确立中央集权制打下基础.
海陵王征宋
采石之战
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之后,便一心一意图谋消灭南宋,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因此在1152年拆毁旧都上京会宁府,并在燕京(今北京)用拆自上京的宫室建材营建新都,甚至计画进一步南迁北宋故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1161年5月,金廷遣使赴宋要求重划国界,意在寻衅,南宋也开始积极备战.次年6月,海陵王御驾亲征,率号称百万的大军开赴汴京.1162年9月,金军兵分四路,沿著金宋国界大举南侵.东面军分成海路跟陆路两股,陆路军由海陵王亲自率领,自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县)渡过淮水直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海路水军则直攻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西路另有两股大军分别自陕西跟河南攻向四川及湖北,10月,金东路军渡淮,所到之处,宋军一败涂地.该月下旬,金军攻陷和州准备渡江.但就在这时,东路水军在胶西(今江苏省胶县)被宋将李宝的水军歼灭,而海陵王的堂弟完颜褒(就是日后的金世宗完颜雍)也在东京辽阳府自立为帝.虽然如此,海陵王仍然命令部下继续做渡江的准备.11月8日,海陵王出动25万大军渡江,但是先遣部队在采石被虞允文击败,船舰也被宋军烧毁.海陵王心有不甘,下令移师扬州强渡长江,但是由於部下恐惧再遭败绩,於是发动兵变杀死了海陵王.自此之后金军再也不敢图谋彻底消灭南宋.
衰亡(1209年—1234年)
世宗时期
当海陵王南侵的时候,任东京辽阳府留守的宗室葛王完颜雍起兵,自称皇帝,是为金世宗.当海陵王被杀后,世宗平定众雄,统一金国.
世宗的治绩为称为大定之治.世宗一反海陵王的残暴,使金国政治安定下来.海陵王的南征失败后,宋室的北伐声音再次高涨,世宗能把宋的军队击退,稳住金国的统治.
章宗时期
金世宗死后,由於太子完颜允恭早逝,故立允恭的儿子完颜璟即位,是为金章宗.章宗即位后,金国政治汉化甚深,同时亦慢慢衰落下来.因为章宗一朝,章宗宠信皇妃李氏以及李氏外戚,使李家权势日盛.
卫绍王时期
金章宗去世时没有儿子,由皇叔卫王完颜永济继位,是为卫绍王.卫绍王一在位,立即清除李氏势力.蒙古高原地区原本臣服于金,不过随着金的衰落,形势开始出现转变.13世纪初,随着蒙古族逐渐强盛起来,蒙古不再向金进贡.卫绍王早年曾与成吉思汗会面,被认为虚弱无能.蒙古打算进攻金国,先向臣属金的西夏进攻,金不肯出兵援救西夏,最终导致西夏向蒙古屈服.蒙古消除了后顾之忧后,大举入侵金国,屡败金兵.
宣宗时期
卫绍王在1213年被大将纥石烈胡沙虎所杀,胡沙虎拥立章宗的庶兄完颜珣继位,是为金宣宗.胡沙虎在同年被杀.
蒙古大军入侵,1214年蒙金和议成,可是宣宗随后宣布迁都开封,引来河北军民不安,蒙古更以此为藉口再次入侵.1215年蒙古军攻陷中都,陆续攻占河北各地,辽东及上京等地又为耶律留哥及蒲鲜万奴占据,金国的主要统治区只余下河南、淮北及陕西一带.
面对当前危局,金统治者错误地选择了断绝与西夏来往、进攻南宋、抗击蒙古的战略,导致三面树敌,自我孤立,形势急转直下.由於成吉思汗后来为了报仇而亲率主力远征中亚,金才暂时得以喘息.
哀宗时期
金哀宗即位后,金与西夏修好,然而为时已晚,两国早已两败俱伤.蒙古在1227年灭西夏后即全力攻金,在蒙宋夹击之下,金朝于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灭亡.
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
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
三国初属蜀,后入吴。
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
,移郡治于资江北岸。
唐代设邵州,与邵阳县在今城区同城而治。
宋崇宁五年 (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冈军。
南宋理宗赵均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
南宋宝庆元年 (1225 年 ) ,理宗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
元代设宝庆、武冈 2 府。
明初设宝庆、武冈 2 府,后降武冈为州。
中华民国 2 年 (1913 年 ) ,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 11 年直隶于省。
民国 17 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
民国 26 年,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 年 10 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
11 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
翌年 7 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
1955 年 4 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
1968 年 2 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
1977 年 7 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 10 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
1980 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
1986 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1994 年 3 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
1995 年,撤区并乡建镇,全市共辖 8 县 1 市 3 区。
全市有 199 个乡镇, 80 个乡级镇, 5819 个行政村。
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325 人,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 38 人。
中、东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区人口稀疏。
邵阳又是湖南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辖市,除汉族外,繁衍生息着苗、瑶、回、侗、土家、壮、仫佬、满、布依、拉枯、黎、彝、白等 39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39. 38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5. 94 %。
建有 1 个苗族自治县 ( 城步苗族自治县 ) , 25 个民族乡。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清远山的人文景观要胜于自然景观,这里有非常多的历代摩崖石刻,可以循着地图一块一块去找寻古人的“到此一游”。
除了看人文景观和爬山锻炼,清源山的魅力却不仅仅如此,在山中喝茶和在山顶吃喝也是种独特的乐趣。登山途中有不少休息泡茶的地方,你可以停下脚步喝点茶,慢慢品味闽南文化。在山上泡茶,观景品茗不亦乐乎。
整座山最大的亮点就是位于山下的老君岩,也就是老子的雕塑,它雕刻得栩栩如生,且有千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
传,武王身边有位名医叫萧艾,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当他给将士诊治时,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几处伤痕。于是他用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宣告:“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艾草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关艾的由来,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在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区内,有一片面积为40余万亩的石林,形成于古生代,是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这里有石灰岩形成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石钟乳、溶蚀洼地、地下河流和地下溶洞。石峰石柱的相对高度从几米到三、四十米不等,处处是奇峰异石,怪山名泉,在明代已成名胜,并见于记载。
石林中有三处重要的风景点。一是大石林。这里有一个剑峰池,水源来自地下暗河,池水蜿蜒曲折,从岩石中间流过。上面有桥相连。池中立着一座石峰,像一把利剑直刺青天,高达几丈,峰顶锐利,这就是剑峰。另有一座莲花峰,酷似一朵硕大无比、仰天开放的石莲,亭亭玉立在群峰众石之间。
还有许多石峰,都是根据形状得名,如凤凰灵仪、孔雀梳翅、象踞石台、双鸟度石等。这里的岩溶石洞中有石室、石床、石凳,在此仰卧休息,只能见到头上的一线蓝天。第二处是小石林,与大石林相连。中间有几十亩草坪,春秋时节山花遍野。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当地撒尼族(路南、泸西、弥勒、昆明等地部分彝族的自称)在此欢度火把节。白天摔跤、比武、爬竿、骑射,夜晚燃篝火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小石林中最著名的石峰是一潭碧水旁边的阿诗玛石峰。它颀长高挑,背后又有一峰相连,侧视宛如一位背篓少女的身影。
第三处是外石林。这里的特点是星罗棋布,峰外有峰,林外有林。西南边的狮子山如雄狮蹲踞,山上有亭,可俯瞰大小石林。东边的五老峰,好像五位老人在吟哦闲坐,峰上也有亭。石峰中还有著名的一些景致,如母偕子游、书生赶考等。另有一峰名万年灵芝,高达10米,上有一个大圆盖,下面是圆柱形,活像一枝巨大的灵芝仙草。又像一个大蘑菇,也颇有趣。除以上几处外,还有紫云洞地下石林、石林湖、狮子池,大叠水瀑布等胜景。目前已辟为游览胜地。
美国独立后,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大力进行领土扩张,夺取路易斯按娜(法属)、佛罗里达(西属)、得克萨斯等广大地区,到19世纪中期,领土已由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在1776年后的100年内,美国领土几乎扩大了10倍。 与此同时,许多人移居西部,形成“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使西部广大地区得到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西进运动”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灾难,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第二年周武王病死,其弟周公旦辅佐成王继位。不久发生商朝旧贵族和武王兄弟的叛乱,周公旦带兵东征,平定叛乱,为稳定东方,扩大实行分封制的范围。
作用:通过分封制,西周把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建立起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经过逐步分封,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规律。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