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9-30 10:18:37
学前教育普及率城乡差异显著。我国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于农村。例如,甘肃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2.30%,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公益普惠”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格局特点是:①公办幼儿园占比仍然较低,民办幼儿园占比过高,“公办民办并举”格局尚未形成,“入园难”普遍表现为“入公办园难”,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数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②区域差异显著。相当多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普惠性资源依然短缺,西部农村地区非普惠性民办园的比例高达67%。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公益普惠”程度不高,“入园贵”的问题尚未获得普遍的、根本性的解决。 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比仍然较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总体仍然过低。国际经验表明,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在80%以上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学前教育经费占比平均为9.67%;毛入园率在60%~80%之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学前教育经费占比平均为7.73%。2014年,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已经达到70.5%,但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2013年占比仅为3.5%。 学前教育发展的长效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建立。县级财政是当前区域内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区县政府是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的主体。对于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重心过低,县级财政自给能力不足,难以维持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投入。大多数公办园以及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幼儿园,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幼儿园日常运转主要靠收费,办园条件普遍较差,家长负担较重,教师工资待遇低。
企业拿地更加困难
从拿地渠道来看,现在对地块的管控要求越来越严格。除了地产大亨尚有拿地机会外,60%以上的中小企业很难有机会拿到用地审批,包括建设指标和用地指标。在建设初期因拿地问题就已经死掉20%以上的企业。
从拿地投入来看,很多企业需要筹备两年以上时间准备拿地,前期筹备需要成立项目公司、做各种规划和对接工作等,如湖北某项目前期阶段规划投入8000万元,其中拿地投入资金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另外,政府主要领导和政策的变动,对拿地周期、企业拿地成本也造成很大影响。
2、资金使用成本持续增高
主题乐园建设是一个重大项目投资,如果前期没有很充分的调研和资金等方面的准备,就会面临诸多风险。多数企业是靠借贷融资来开发主题乐园,目前很多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超过10%,也就说投入50个亿,每年给银行要还5个亿的利息。因此,资金使用成本持续增高,导致很多企业如果前期不进行房地产的开发运营,就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持续开发和运营主题乐园。
3、本土文化挖掘不够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数量高达1.7亿之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
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城市化滞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1、电子商务里的广告的真实性: 现在网站的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广告,商品广告过分的夸大了商品不真实的描述,消费者收到商品后发现实物和商品不符,会使很多人对电子商务产生恐惧,认为都是假的。 还有一些商品的标码存在问题,买回来穿不也会给消费者的选择造成了许多困难。
2、物流配送问题:如何将商品快速、准确、安全地送到消费者手中也是电子商务人员和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数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能适应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的数量还不够完善、服务意识及服务质量都不尽如人意。例如一些偏远山区、乡村物流不能够到达。
3、群众基础及信誉问题 电子商务适用于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人,而在我国这些人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无法熟悉操作,而且传统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企业、商家、消费者的信誉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第一,物流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出现地区性集中的问题,大家都在本地建设物流中心,都想把本地建成国内一流的物流基地。从而出现了“物流热”的问题。也因此导致了部门分割的问题,使物流的管理效率地下,物流系统运转不畅通等问题。这样不仅不能物流行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反而有可能延误物流发展的进程,造成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二,国内物流企业总体竞争力弱。尽管有少数几家大型物流企业,但绝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规范的运作、明晰的战略、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合、必要的学习能力。在企业竞争战略方面更多采用低价竞争,而缺乏着眼于客户需求的提供量身定做的增值服务能力。没有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和在物流管理上的标准制度。 第三,国内在物流方面的教育更不上发展的速度。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部门分割的学科体系仍然在国内物流教育领域发挥着主导地位,大部分高校还沿袭传统学科教育,很少尝试新的学科体系,再加上国内的物流人才较少,这使得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的物流知识,无法领会到“物流”思想的真谛和“第三利润源”的魅力。 第四,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还不高。一是国内对物流行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在此行业的投资较少,因此导致物流行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企业的技术参差不齐。使得在具体运作中造成服务的不规范,增加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VR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VR产业的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VR设备技术的问题,及优质VR内容数量偏少等问题。VR设备是VR内容的载体,设备技术的升级可以刺激VR内容的质量提升。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环保意识不高,群众环境意识淡薄,特别是在农村,农民爱护环境并主动,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够,乱倒生活垃圾现象严重。
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村道路条件限制,垃圾车不能进去,导致很多村民组内部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环境源头管理不完善。
经济发展本身可以是一问学科,叫发展经济学,很多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在本科阶段都会有这么一门课程。由于您的问题相对宽泛,在此我简单答一下: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段时期内会遇到瓶颈,即经济增长率很难保持高位。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在最初阶段,高增长率可以维持,但达到一定水平后,这一增速很难保持。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基数变化的问题,从100到200,仅仅是增加100,而从10000到20000,却是要增加10000;二是资源限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最初的低经济总量,主要是因为其对资源的利用不足,对资源利用率提高后,会有快速增长,但资源终归是有上限的。
第二,经济发展涉及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引发社会矛盾。经济总体增长,但其内部结构却会有优有劣,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技术结构等,都会出现较大变化。同样是增长,某一产业会比其他产业要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迅速拉开层次,造就一部分贫富差距,同时,新的技术和产品也会产生冲击……这些变化虽然只是经济层面的,但必然会对社会形成较大影响,如价值观变化,各类政治势力为自身利益而出现冲突等。
第三,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可能出现环境污染、生态文明破坏等问题。
第四,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可能会对其他发达国家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威胁其某一领域的领先地位,从而出现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打压、排挤等情况。
1、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
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
2、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开展的需求。
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乡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乡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消费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学问,障碍了承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才能,“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