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相关知识点总结?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12-20 08:16:15
1.显微镜使用口诀: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
2.低倍镜的操作过程
(1)取镜和安放(右臂左座: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对光(选择低倍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3)固定装片于载物台上
(4)转动粗准焦螺旋,载物台下降(眼睛看物镜与装片之间)
(5)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载物台上升,直至看到物像
3.低倍镜转高倍镜的操作过程
(1)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视野变暗、模糊)
(3)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变亮
(4)转动细准焦螺旋使标本影像清晰为止(不能动粗准焦螺旋)
基础知识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应注意:
(1)首先确定最大边,不妨设最长边长为:c;
(2)验证c2与a2+b2是否具有相等关系,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钝角的钝角三角形;若c2<a2+b2,则△ABC为锐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其逆定理是判定定理;
联系: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都与直角三角形有关。
4:互逆命题的概念
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5: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规律方法指导
1.勾股定理的证明实际采用的是图形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关系相互转化证明的。
2.勾股定理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于解决求解直角三角形边边关系的题目。
3.勾股定理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弄清谁是斜边谁直角边,这是这个知识在应用过程中易犯的主要错误。
4.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长a,b,c有下列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该逆定理给出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5.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主要是进行代数运算,通过学习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重要题型:
题型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线段计算
如果单独考查勾股定理,通常是给我们送分的,非常简单,我们只有熟记勾股定理的公式、常见的勾股数,以及常见的特殊Rt△的三边比例,即可以轻松解出题目。
【例1】一驾2.5米长的梯子靠在一座建筑物上,梯子的底部离建筑物0.7米,如果梯子的顶部滑下0.4米,梯子的底部向外滑出多远(其中梯子从AB位置滑到CD位置)?
【分析】
本题是常见的梯子滑动问题,是勾股定理结合实际问题产生的题型。英对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实际问题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解答。
题目要求梯子的底部滑出多远,就要求梯子原先顶部的高度AO,且三角形AOB,三角形COD均为直角三角形.可以运用勾股定理求解.
解:在直角三角形AOB中,
根据勾股定理AB2=AO2+OB2,可以求得:
OA= =2.4米,
现梯子的顶部滑下0.4米,即OC=2.4-0.4=2米,
且CD=AB=2.5米,
所以在直角三角形COD中,
即DO==1.5米,
所以梯子的底部向外滑出的距离为1.5米-0.7米=0.8米.
答:梯子的底部向外滑出的距离为0.8米.
题型二: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同样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常考点。因此我们同样要熟知勾股定的常见证明过程。这个需要同学们查看课本,回忆整个证明过程。下面给出常见的考题类型。
【例2】《勾股圆方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1)).设每个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直角边为a,较长直角边为b,斜边为c。
(1)利用图(1)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2)实际上还有很多代数恒等式也可用这种方法说明其正确性.试写出图(2)所表示的代数恒等式:( );
(3)如果图(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求(a+b)2的值.
【分析】
(1)如图(1),根据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阴影部分小正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代入数值,即可证明;
(2)5个矩形,长宽分别为x,y;两个边长分别为y的正方形和两个边长为x的正方形,可以看成一个长宽为x+2y,2x+y的矩形;
(3)利用(1)的结论进行解答.
解:(1)图(1)中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c2,也可表示为(b-a)2+4×ab
∴(b-a)2+4×ab=c2
化简得b2-2ab+b2+2ab=c2
∴当∠C=90°时,a2+b2=c2;
(2)(x+y)(x+2y)=x2+3xy+2y2
(3)依题意得a2+b2=c2=13 (b−a)2=1 则2ab=12
∴(a+b)2=a2+b2+2ab=13+12=25,即(a+b)2=25.
第一节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4、我国领土最南端为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5、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6、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
7、我国大陆濒临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8、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近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众多岛屿。我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此外,我国与(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9、我国有(2)个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10、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11、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域。
第二节人口
1、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数为(13.40亿)。
3、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
4、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
5、2010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7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6、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黑河——腾冲)。
第三节民族
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成为(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超过1600万人。
2、(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我国(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x疆的吐鲁番。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33中的图2.15)
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一个一熟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x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36中的图2、17)
地 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多荒漠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P39中的图2.21)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气候复杂多样:(P42中的图2.26)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我国气候的影响 ⑴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 ⑵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⑶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海陆分布:
1.海陆面积比:七分海(71%)三分陆(29%)
2.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3.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课本33页图)
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陆地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面积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许多岛屿合起来叫群岛(面积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6.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7.七大洲的轮廓图
8.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9.跨经度最广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
距南极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
10.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11.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12.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13.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既被赤道穿过,又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
14.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15.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按顺时针方向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16.各大洋濒临的大洲:(课本33页七大洲、四大洋图)
各大洲临的大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次要原因:人类活动。
3、证据: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的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2、主要内容: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三、板块的运动
1、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2、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3、板块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火山、地震带: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挤压和张裂;
6、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在升高、红海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新的大洋,而地中海将会消失。
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将消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
红海将扩大: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运动。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7、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判断:
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的陆地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
1. 表示“拿去”“带去”等,与 bring(拿来)方向相反。如:
Please take the empty cup away and bring me a cup of tea. 请把这个空杯拿走,给我倒杯茶来。
若语义需要,其后可带双宾语;若双宾语易位,用介词to引出间接宾语。如:
Please take him a cup of tea.=Please take a cup of tea to him. 请给他端杯茶去。
有时表示“拿去”可能与方向无关。如:
He took the box to the farm. 他把那个箱子带到了农场。
2. 表示“搭乘(交通工具)”,比较下面的同义表达:
他决定乘出租车去火车站。
正:He decided to take a taxi to the railway station.
正:He decided to go to the railway station by taxi.
3. 表示“认为”“当作”等,通常与 for, to be, as 连用。如:
He took me for my brother. 他错把我当成是我兄弟。
I took him for an honest man [to be honest]. 我看他为人老实。
按传统说法,take…for 往往指不合事实地“误认为”,而 take…to be [as] 则可能指正确地也可能指不正确地“认为”,但现代英语已不完全遵循此规则。
4. 表示“花费”,主要用于时间,有也用于人力、人手、劳力、精力、脑力等。如:
The flight will take three hours. 路上要飞3小时。
It takes patience. 做这工作需要耐心。
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 一个巴掌拍不响。
It took three men to lift the box. 抬这个箱子要3个人。
It takes a lot of labor to build a railway. 修筑一条铁路要花费许多劳动力。
比较以下同义表达:
他写这本书花了5年时间。
正:It took him five years to write the book.
正:It took five years for him to write the book.
正:The book took him five years to write.
正:He took five years to write the book.
正:He took five years writing the book.
以上各句均可说,但以第一句最为普通。
在现代英语中take有时可用于金钱。如:
It takes a lot of money to buy a house like that. 买那样的房子需要很多钱。
It will take ten million dollars to build the library. 建这个图书馆要花1,000万美元。
5. 用于take to,用法如下:
(1) 对……产生好感,开始喜欢
I took to her the moment I met her. 我一见到她就立刻对她产生了好感。
(2) 形成…的习惯,沉溺于(通常后接动名词)
He soon took to drinking again. 不久他又喝起酒来。
(3) 前往(某处),求助于
The criminal took to the woods to hide. 罪犯跑到树林里藏起来了。
He was ill and had to take to bed. 他病倒了,只好卧床。
teenager 青少年(名词)
teenager主要指13岁到19岁之间的青少年,强调这个年龄段的人的本身特点。
例句:He is a very busy teenager. 他是一个非常忙碌的少年。
1,在三角函数中也有很多种,分别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正割函数与余割函数。
2.“勾三股四弦五”中的“弦”,是直角三角形中边,“勾”和“股”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弦是股与弦的比例,余弦是余下的那条直角边与弦的比例。
3.按照我们在数学中的说法,正弦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对边与斜边之比。正弦公式:sin=直角三角形的对边比斜边。
4.通常情况下三角函数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定义的,它的定义域是整个实数域。
abandon,及物动词,意思是 放弃,抛弃;离弃,丢弃
n. 放任,放纵;完全屈从
abandon one's country 背弃祖国
以下是与"Telephone"相关的一些知识点:
1. 电话基础知识:了解电话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包括话筒、耳机、拨号盘、电话线路以及通话过程等。
2. 电话系统类型:了解传统电话和IP电话系统之间的区别,包括传统电话通过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进行通信,而IP电话则使用互联网协议(IP)进行通信。
3. 电话交换机:了解电话交换机的作用和类型,包括私有分支交换机(PBX)、云电话交换机(Cloud PBX)和IP交换机等。
4. 电话协议:了解电话通信中使用的协议,如传统电话系统中使用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以及IP电话系统中使用的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协议。
5. 电话功能和特性:了解电话的各种功能和特性,如呼叫转移、呼叫等待、会议通话、语音信箱、呼叫拦截等。
6. 电话号码:了解电话号码的结构和分配规则,包括国际区号、国家代码、地区代码和用户号码等。
7. 电话销售技巧:了解电话销售中的技巧和策略,包括建立信任、提供解决方案、问问题、倾听和跟进等。
8. 电话礼仪:了解电话交流中的礼仪和规范,包括接听电话的礼貌用语、提供准确信息、保持专业态度和尊重对方等。
9. 电话会议:了解如何组织和参与电话会议,包括设置会议时间、发送邀请、提前测试设备和保持参与者的兴趣等。
了解以上知识点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电话及相关技术,并在电话交流和使用中更加熟练和有效。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整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有理数还可以分为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公式有: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分配律a(b+c)=ab+ac
【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未说明时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弹力】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弹力产生的条件:(1)直接接触;(2)有弹性形变
5.弹簧测力计:
6.弹力的大小:用二力平衡方法求解
【摩擦力】
1.产生条件:(1) 物体接触表面是粗糙的(如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为零);
(2) 物体对接触表面有挤压作用;
(3) 物体关于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以上三点式摩擦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2.分类
(1) 滑动摩擦力:(2) 静摩擦力:(3) 滚动摩擦:
3.特点
(1)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压力越大,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于接触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大小: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大小相等.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于接触面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