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病害的病症是什么样的(花卉病害的病症是什么样的图片)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5-07 03:58:21

农业病害中主要的病害类型是?

农业病害类型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病,线虫病,其中真菌性病害占据了病害的80%左右。

病虫害分类: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指常年发生面积特别大或者可能给农业生产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农作物病虫害;

二类农作物病虫害,指常年发生面积大或者可能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农作物病虫害。

在农业病害中主要的病害类型为:

1、真菌性病害

(1)真菌性病害占据了病害的80%左右。

(2)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主要引发细胞膨大分裂。

(3)霜霉属和盘梗霉属真菌,主要引发霜霉病。

(4)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引发白粉病。

(5)担子菌亚门中的黑粉菌和锈菌,主要引发黑粉病和锈病。

(6)半知菌亚门的真菌,主要引发寄主发生性的组织坏死。

(7)芽孢纲病原真菌,主要引发枯萎病和黄萎病。

(8)肛孢菌纲的黑盘孢属,主要引发炭疽病。

(9)球壳菌目的真菌,病害类型多种多样:斑点型,危害叶片;溃疡型,危害茎,枝条。

2、细菌性病害

(1)细菌浸染破坏薄细胞和细胞壁组织导致植株出现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症状。

(2)细菌性病害没有菌丝、孢子,病斑表面没有霉状物,但是有菌脓溢出,病斑表面光滑。

3、病毒病

大多通过系统浸染的方式危害农作物,使其出现矮化、丛枝、畸形、溃疡等症状。

4、线虫病

线虫寄生在植物的根、茎、叶、花芽、种子、果实上,吸收植物的营养,破坏植物的组织,造成机械损伤。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有什么样的关系?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密切。

非侵染性病害可能诱发或加重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苹果在发生冻害后,常导致腐烂病大发生,先旱后涝导致苹果裂果后常发生霉烂病、霉心病;早春西葫芦受低温或冻害后,极易发生花腐病或果腐病;辣椒果实发生了日烧伤,病部极易继发炭疸病。同样,侵染性病害也能诱发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侵染性病害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植物发生根癌病、根结线虫病后易导致因水分、营养缺乏而死亡;辣椒严重发生炭疽病、疮痂病或病毒病时,辣椒植株大量叶片早期脱落,果实直接暴露在强光之下,使果实表皮灼伤而发生日烧病;秋茬番茄早疫病严重发生,可使叶片长满病斑,而削弱果实的抗寒力,使果实易受霜害或冻害。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严重地干扰了植物生长的顺利进行,在导致植物产品质量下降的同时,也导致产量的降低。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栽培制度和措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复种指数的提高,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农作物生存的环境的人工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日益突出的农业环境污染,使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变坏,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种类增多,发病面积扩大。据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1994)统计,我国从1951—1990年的40年中,每年平均有4000万~4666.7万hm2遭受旱、涝、雹、冻等危害,粮食减产2000万t,受灾人口达2亿多。对非侵染性病害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此类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揭示植物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病症的读音?

病症的拼音是:[bìng zhèng] 释义:指疾病。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形式出现异常状态的外在表现特征。

病症的出处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只因一個富翁,也犯著無兒的病症,豈知也係有兒,被人藏過。」

农业病害中主要的病害?

是害虫及土地污染环境污染对作物的影响(如作物传染性的各类病菌)

园林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植物病害中有”病状”和”病症”两种表现,病状是植株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病症只是植株在外表现。

危害状是指植物虫害破坏植株的外在表现。

水痘的症状和图片是什么样子的?起的病症?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潜伏期为两周,起病的当天或第二日出现皮疹,皮疹迅速发展为透亮的水泡慢慢变浑浊,2到3天后,水泡开始干枯结痂,结痂脱落后一般不会留有瘢痕。重型水痘的患者易引发败血症,病死率高需及时住院治疗。

疑病症的症状?

疑病症体现在患者的心理上所体现出的症状主要就是患者认为自己患有某种躯体障碍的疾病,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但实际上患者并没有生病。但即便去了医院做过检查,患者仍然会坚信自己是生病的,从而反复求医,甚至会因长时间的焦虑忧虑恐惧等情绪出现精神障碍。

性病梅毒的发病症状是什么样子?

性病梅毒主要就是通过梅毒苍白螺旋体感染和引起的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在一期梅毒的时候,生殖器的位置出现硬下疳,也就是不痛不痒的硬疙瘩,会有轻微的破溃,然后里面还有大量的病原体,通过接触以后发生疾病传播感染的可能性都是比较高的。

枇杷炭疽病是什么样的病害?

枇杷炭疽病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

主要危害成熟果实。果品贮运过程中因温度高、湿度大,受害甚烈,造成很大损失。危害叶片及果实。叶斑圆形至近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直径3~7毫米,扩展后可相互连合成大斑,后期病部长出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果实病斑,圆形,淡褐色,水渍状,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果面凹陷,表面密生黑色小点,天气潮湿时溢出淡红色黏质物(分生孢子团),致使全果腐败。

猫的狂犬病症状是什么样的啊?

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

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在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下一个病人。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患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在1971年有1个痊愈的病例。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发病 人受感染后并非全部发病,被病犬咬伤者约15~20%发病,被病狼咬伤者约50%发病,发病与否以及潜伏期的长短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的部位。咬伤头、颈、手者发病较多,潜伏期较短;咬伤在下肢者则相反。②创伤程度。创伤大而深、有多处伤口者发病较多,潜伏期也较短。③局部处理情况。经过适当处理者发病较少,潜伏期较长。④衣着厚薄。咬伤处的衣着厚者发病较少,潜伏期较长。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精神过度紧张(如惧怕得狂犬病),有时可诱发本病。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系统有强大的亲和力,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沿神经系统传播和扩散,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伤口的骨骼肌和神经中繁殖,这称为局部少量繁殖期,此期可长可短,最短为72小时,最长可达数周、数月甚至更长。病毒在局部少量繁殖后即侵入神经末梢,沿周围神经以每小时3mm的速度向中枢神经推进,到达脊髓后即大量繁殖,24小时后遍布整个神经系统。以后病毒又沿周围神经向末梢传播,最后到达许多组织器官,如唾液腺、味蕾、角膜、肌肉、皮肤等,由于头、面、颈、手等部位神经比较丰富,病毒易于繁殖,再加上离中枢神经较近,故这些部位被咬伤后发病者较多,潜伏期也较短;伤势越严重,也越容易发病。病毒在中枢神经中主要侵犯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等。这些神经核主要支配吞咽肌和呼吸肌,受到狂犬病病毒侵犯后,就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当饮水时,听到流水声,受到音响、吹风和亮光等刺激时,即可使吞咽肌和呼吸肌发生痉挛,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难。若病毒主要侵犯延髓、脊髓时,则临床上不表现痉挛,而表现为各种麻痹(瘫痪型),但比较少见。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与一般病毒性脑炎相似,最特异和具有诊断意义的变化是有内格里氏小体 (存在于80%狂犬病患者的神经细胞胞浆中的一种嗜酸性包涵体),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3~10μ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最常见于大脑海马的锥体细胞及小脑的普尔基涅氏细胞中。内格里氏小体现已证实为病毒的集落,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小体内含有杆状的病毒颗粒。如果在人脑或动物脑细胞中发现这种小体,就可以确诊。临床分期和表现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1、潜伏期:(平均约4-6周,最短和最长的范围可达10天-8个月),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潜伏期的时间从几天到数年不等,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2、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发烧、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3、兴奋期:人类:患者各种症状达到顶峰,出现精神紧张、全身痉挛、幻觉、谵妄、怕光怕声怕水怕风等症状因此狂犬病又被称为恐水症,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4、昏迷期: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症状 本病潜伏期10天至1年以上,最长可达6年,十多年的没有证据,一般为20~90天。临床分两型,兴奋型(典型)最常见,瘫痪型偶见。兴奋型又分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持续1~4日,主要表现为局部感觉异常,在已愈合的伤口附近及其神经通路上有麻、痒或疼痛感,其远端可有间歇性放射刺痛,四肢有蚁走感,同时常出现全身症状,如低热、头痛、乏力、烦躁、恐惧不安等,继之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咽喉发紧。兴奋期持续1~3日,主要表现为怕水、怕风、怕声、怕光和兴奋不安,恐怖异常,最典型的症状为恐水:饮水、闻流水声甚至谈到饮水都可诱发严重的咽肌痉挛,因此常渴极而不敢饮,饮后亦无法下咽。微风、音响、触摸等亦可引起咽肌痉挛。痉挛严重者可伴呼吸肌痉挛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全身抽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亦亢进,表现为大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唾液分泌增加。因不能饮水且多汗故常有脱水。体温常升高至38~40℃。神志大多清晰,偶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听等,但咬人者少见。麻痹期持续6~18小时。患者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出现各种瘫痪,其中以肢体瘫痪较为多见。亦可有眼肌、面肌及咀嚼肌瘫痪,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下颌下垂、口流唾液,同时亦可有失音、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呼吸微弱或不规则、昏迷,常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整个病程平均4日,一般不超过6日,超过10日者极少见。瘫痪型的前驱期同样表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咬伤部位的感觉异常,继之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截瘫、上行性脊髓瘫痪等,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本型病程可较长,约7~10日。诊断 若有被狂犬病动物(咬人时已发病或对其脑组织作病理检查证实为狂犬病者,视其是否发病,又可取其脑组织作病理检查)咬伤史及典型症状(如恐水等)即可初步诊断。死后脑组织检查(内格里氏小体阳性、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或分离到狂犬病病毒)即可确诊。应与类狂犬病性癔病及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脑脊髓炎相鉴别。对狂犬病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或者实验室检验。1、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上面所述临床症状诊断。2、实验室诊断:脑组织内基小体检验;荧光免疫方法检查抗体;分泌物动物接种实验;血清学抗体检查;逆转录PCR方法检查病毒RNA。

相关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