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没有溶酶体? 溶酶体功能?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11-10 13:07:20
溶酶体(lysosome),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为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直径约0.025~0.8微米;内含多种水解酶,专司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1955年由比利时学者C.R.de迪夫等人在鼠肝细胞中发现。
根据内含物和形成阶段的不同,溶酶体一般分为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两类。初级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器,或近于高尔基器分泌面的光滑内质网的特化区,囊内仅含有水解酶。次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由吞噬或胞饮作用所形成的小囊泡,或与细胞器受损后的膜片等结构相融合而形成的。次级溶酶体经酶解后的残余物质称为残体或终末溶酶体,即在光学显微镜下所见的脂褐质等。
除少数细胞如哺乳类红细胞外,各种动物细胞都有溶酶体(在植物细胞中有类似溶酶体的细胞器如自体吞噬泡、圆球体和糊粉粒等)。溶酶体约含有50多种酶,如糖苷酶、核酸酶、蛋白酶、硫酸脂酶、磷酸脂酶和磷酸酶等。但并非每一个溶酶体中都包含全部酶类;同时各种细胞中的许多溶酶体所含的酶类也不尽相同。溶酶体中的酶能把各种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然后渗出到细胞基质之中,再为细胞代谢所利用。不能被消化的物质即形成残体,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细胞内排出。
溶酶体的功能有二:
一是与食物泡融合,将细胞吞噬进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颗粒物质消化成生物大分子,残渣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
二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某些衰老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体内并被消化掉,这是机体自身重新组织的需要。
溶酶体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为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 直径约0.025~0.8微米;内含多种水解酶,专门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
溶酶体第一方面的功能是参与细胞内的正常消化作用,通过 溶酶体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扩散到细胞质中,对细胞起营养作用.
溶酶体第二个方面的作用是自体吞噬 作用.溶酶体可以消化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其降解的产物重新被细胞利用.
第三个作用是自溶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溶酶体膜破裂,其内的水解酶释放到细胞质中,从而使整个细胞被酶水解、消化,甚 至死亡,发生细胞自溶.细胞自溶在个体正常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如无尾两栖类尾巴的消失等.溶酶体结构见图
溶酶体的膜在结构上比较特殊,如经过修饰等,不会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水解。
溶酶体耗能。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也需要分解自身的细胞结构。否则,就会出问题。比如,细胞凋亡。
蝌蚪变成青蛙时,尾巴的退化就是靠溶酶体的分解,否则,青蛙就会带上尾巴。
还有,平时细胞内衰老细胞器的分解和死亡细胞碎片的清除,都是要靠溶酶体来完成的。
溶酶体(lysosome)为细胞浆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的细胞器,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溶酶体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初级溶酶体。 为除水解酶类外不含其他物质并尚未参与细胞内消化过程的溶酶体,例如中性粒细胞中的嗜天青颗粒、嗜酸性细胞中的颗粒以及巨噬细胞和一些其他细胞中的高尔基小泡。
次级溶酶体。 为除溶酶体的水解酶外尚含有其他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并已参与细胞内消化过程的溶酶体,亦即含有溶酶体酶的各种噬体医学\教育网,因而称为吞噬溶酶体
植物体中基本不存在溶酶体。
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细胞中,植物细胞内有与溶酶体类似的结构,肉圆球体、糊粉粒等。它们为具有水解酶活性的结构,是由一个单位膜围城的球状体。圆球体具有消化作用及贮存脂肪的功能;糊粉粒也具有消化作用,并且为蛋白质的贮存场所。
钠:一般植物体内的钠的平均含量大约是干物重的0.1%左右,但喜钠植物体内的含钠量很高,如甜菜的含钠量可达3%~4%,滨海沙土上的海蓬体内氯化钠含量可达30%。
喜钠植物主要有藜科、白花丹科、菊科和瞿麦科植物。钠的营养功能主要有:对于一部分具C4光合途径和景天酸代谢途径的植物种类来说,钠是必需的营养元素,钠可刺激它们生长;钠还通过调节植物渗透压来促进盐土植物的生长;钠可影响植物水分平衡与细胞伸展。除此外,钠还有一个重要的营养功能,即代替钾行使的营养作用。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器官,细胞自溶、防御以及对某些物质的利用均与溶酶体的消化作用有关。
在溶酶体膜内,有一种特殊的转运蛋白,会利用ATP水解的能量将胞质中的H+(氢离子)泵入溶酶体,将pH值保持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