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动物名词解释? 植物受精名词解释?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4-03-17 07:38:10
植物是生物的一大类,这一类生物的细胞多具有细胞壁,一般都有叶绿素,多以无机物为养料,没有神经,没有感觉。
动物是多细胞真核生命体中的一大类群,这类生物有神经、有感觉、能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或能够活动之物。多以有机物为食料。它是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植物受精是两种配子融合成为合子的过程。由合子发育成一具有双亲遗传性的新个体。受精是有性生殖的中心环节。高等动植物的雄性和雌性亲本(即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特性,是由具单倍染色体的精子和卵通过受精而传到子代的。
由精子和卵融合产生的新个体,恢复了象亲代一样的二倍染色体的数目,继承了亲代双方的遗传性,同时,由于亲本双方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还有可能表现出新的性状。
所以通过受精产生的子代,既有亲代遗传的特性,也表现有个体的特异性。
因而,受精不仅在维持物种的延续上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
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而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则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成熟和衰老。
这几种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除各有其独特作用外,还能互相促进或抑制,充分发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一些矿质养分如氮、磷、钾和土壤逆境胁迫会影响植物根系激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而调控根系生长。
酸性植物有很多种,它们都比较喜欢生长在酸性土壤当中。因此,喜酸性的植物有:杜鹃花、山茶花、米兰花、栀子花、海棠花、橘子树、罗汉松、红枫树、白兰花、茶梅、樱花、珠兰、秋海棠等等。
简称CAM植物。
具有夜间吸收固定CO2,白昼还原同化CO2代谢途径的一类植物。由于首先在景天科植物中发现而得名。多种肉质植物具有CAM代谢途径(见“光合碳同化”)。这一途径有类似“CO2库”的作用,使植物在白昼气孔关闭时仍能同化CO2,CAM途径是这类植物对炎热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
乡土植物,乡间本土植物,是指在没有人为影响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物种选择与演替后,对特定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的总称。
经常被人忽视的一些如野草之类的植物,比如狗尾草、苔藓等,美国景观设计喜欢种植乡土植物,将这些被人“遗忘”的又较常见的植物作为景观植物大量种植,具有一定的乡间野趣,也有一种生态的感觉。
栽植:载植实际上就是移植,它是将树木从一个地点移植到另一个地点,并使其继续生长的操作过程。
植物趋光性就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在植物界,于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诸如游走性绿藻、各种藻类的游走子,鞭毛藻、双鞭藻和红色细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在植物界,于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诸如游走性绿藻、各种藻类的游走子,鞭毛藻、双鞭藻和红色细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在没有鞭毛依靠滑行运动的蓝藻、硅藻和鼓藻甚至连细胞性粘菌的移动体也具有这种性质。虽然眼虫等是用眼点感光,但其缺少眼点的突变体和本来就没有眼点的双鞭藻仍具有趋光性。
植物有各自不同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这三个温度被称为温度三基点,划定了适合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在最适温度下,植物不仅生长快,而且生长健壮、不徒长。最高、低温度则是植物对温度忍受的临界点,超过这个范围极易导致花卉枯萎甚至死亡。
植物的温度三基点与原产地气候条件有关。原产热带或亚热带的植物,温度三基点偏高,分别约为10℃、30—35℃、45℃;原产温带的植物,温度三基点偏低,分别为5℃、25~30℃、35~40℃;原产寒带的植物生长的温度三基点更低,北极的或高山上的植物可在0℃或0℃以下的温度生长,最适温度一般很少超过10℃。
植物工厂
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