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的植物图片(吴茱萸是什么植物图片)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5-24 16:37:42
区别是:江西吴茱萸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广西吴茱萸呈球形或稍五角形扁球形。江西吴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干燥成熟果肉,广西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朱山、石虎或疏毛吴朱山干燥近成熟的果实。江西吴茱萸与广西吴茱萸是性味不同、归经不同、效果不同、用途不同的中药材,两者不可混淆,更不可相互代替。
1、吴茱萸宜直播,不宜育苗移栽,移栽的植株根部分叉,生根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和质量。采取穴播和条播,播前畦内浇透水,待水渗下后,开始播种。
2、为了经济利用土地,在吴茱萸地内亦可进行间作,原则上以短小作物为好,在吴茱萸播种之后,在其行间种植蔬菜,如葛笋、菠菜、蒜苗等,间作物必须在立春前收获,以有利于吴茱萸生长,以菠菜、蒜苗为最多。
3、雨水充足的地方可不用浇水,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播前必须深水,翻地保墒,播后遇干旱、久旱必须浇水。墒情不好,就得浇水,约浇水4次即可发芽,以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幼苗生长。
吴茱萸的来历,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将它作为贡品进献楚国,楚王见了大为不悦,不听吴臣的解释,将其赶了出去。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萸。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痛难忍,诸药不效。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中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茱萸。
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
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之一,这首描写重阳节的诗中,提到的自然就是“登高”与“插茱萸”了。诗里提到的“茱萸”指的便是吴茱萸,其枝叶能除泻痢、杀害虫,晋朝的周处也在《风土记》中写道:“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所以吴茱萸还有个雅号叫做“辟邪翁”。
栽植的一般为株距3米、行距4米,为了提高前期土地利用率,早产高产,也可采取2米*3米。挖穴直径50~60厘米,穴深视小苗根的长短而定,在穴底可施腐熟的有机肥和0.5公斤磷肥作基肥,上盖3厘米左右的营养土,然后再放苗盖土栽植,栽种盖土后一定要浇透定根水并将四周的土踩紧。
菰(拉丁学名: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Turcz. ex Stapf),俗名高笋、菰笋、菰首、茭首、菰菜、茭白、野茭白、茭笋。禾本科(Poaceae)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水生或者沼生。菰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温带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在新西兰和北美地区也有零星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华北地区有零星栽培。
吴茱萸 吴茱萸又名吴萸、吴芋、茶辣等,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吴茱萸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多系栽培。该品于8~11月份采收,一般在果实由绿转为油菜花色时为最佳采收期。采收过早则质嫩,过迟则果实开裂,都影响质量。采收时间宜选择晴天,趁早上有露水时采摘,可以减少果实跌落。操作时将果穗成串剪下(不能把果枝剪下,以免影响第二年开花结果)。果穗采回以后,摊开晒干或晾干(宜勤翻动,使之干燥均匀)。干燥后去净枝梗,簸去杂质,贮于干燥通风处,或及时出售。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商品以足干、籽粒饱满、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幼树株高80-100厘米剪去主杆顶梢,促其发芽,在向四面生长的侧枝中,选留3-4个健壮的枝条,培育成为主枝。
第2年夏季,在主枝叶腋间选留3-4个生长发育充实的分枝,培育成为副主枝,以后再在主枝上放出侧枝。
经过几年的整形修剪,使其成为外圆内空,树冠开阔,通风透光,矮杆低冠的自然开心形的丰产树型,3-4年之后便可进入盛果期。
吴茱萸种植周期长达四五年才能盛果,吴茱萸种植的效益还是不错的,药用价值也很高。
吴茱萸,是大宗常用药材品种。以果实入药,具有温中散 寒、开郁止痛、降逆止呕等功效。种植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 严。低山地、丘陵地、向阳坡地及房前屋 后、田边地头均可栽培生长。
吴茱萸以土层深 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壤土为宜。一般正常情况下,吴茱萸一亩地栽种110棵,盛产期亩产基本在100公斤干品。按每公斤价格30元计算,其亩效益在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