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关于法律的诗句?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11-20 17:35:48
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初入庐山苏轼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苏轼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过庐山下苏轼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题西林寺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圆通诗苏轼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 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关于云雾缭绕的诗句很多,现摘录几首
题西林寺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过庐山下
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关于坚持的苏轼的诗句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谢惠猫儿头笋
宋代 · 苏轼
长沙一日煨笾笋,鹦鹉洲前人未知。
走送烦公助汤饼,猫头突兀鼠穿篱。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苏轼失败的句子
每每想到苏轼,我总会想到清亮的月光。它有着刺破黑暗的坚定勇敢与明亮,但却并不刺眼。走近苏轼,仿佛能够看见,词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带着一抹柔和而坚毅的笑容。 我爱苏轼词中的狂放与豪情。
无论是《密州出猎》时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定风波》中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轻笑;还是在《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沉吟。每一词,每一句中都透着豪迈的风骨。
这不同于李清照的凄苦哀吟,不同于温庭筠花间词中的柔情,不同于柳永风流公子的风花雪月。这是真正男子汉的抱负,一种远大而正义的愿望。 我不禁想起了大唐的诗仙,那个嚷嚷着要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的李白。两人都是我所喜爱的文人,但不同的是,李白的狂是与生俱来的,带着诗人独有的傲气,随着他的文字如大江一般一泻千里,无视一切强权与挫折。而子瞻,更多的是挫折与磨难过后所造就的勇敢与坚定,是一种救济苍生的理想与抱负。他以其为动力,在人生那并不平坦的道路上,走得潇洒而精彩。
苏轼那颗风雨过后被打磨的坚毅的心,令无数后生景仰。 我爱苏轼词中的旷达与乐观。 那是一个不大的庭院,一个无眠的夜晚。月光如水,仿佛能够被人捧起,仿佛在洗涤人们的心灵。被贬的词人与好友漫步于月的明亮与竹影的斑驳之中,他虽然眉头微微蹙起,但依旧笑容如常。他在一片空地上停了下来,痴然望着一片交错纵横的影子。良久,他站了起来,眉间的褶皱一点点的舒展开来。他的眼中溢满了明亮澄澈的月光,带着顿悟的清朗。
他的微笑,竟多了几分释然,多了几分通透。他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多少的挫折与磨难,多少的痛苦与忧郁,多少个伴着泪水的无眠之夜,竟被这简简单单一句话淡然。 我回忆起东坡的苦楚,那段往事带着令人不忍直视的心酸与无奈。
他是文坛中一颗耀眼的星辰。但也许是太出色,太明亮,其他的官员、文人于是想尽法子去排遣他,铲除他。在那个法制、民主、科学都被封建专制忽视的朝代,他的存在,便成了无耻官僚的眼中钉,肉中刺。打击东坡的潮流如同黑色的海潮,不由分说的将苏轼推进了监狱。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何曾不叹!叹被聪明误一生,叹那捡尽寒枝无处栖,寂寞沙洲冷。当我听见“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的愤然时,我不禁一阵心酸,顿时泪眼模糊。 而东坡却只是拍拍我的肩,笑了笑,似是安慰我,又似是安慰自己。 那种淡然如同一阵风,一缕青烟,是那样的轻柔与飘逸,一如那个洒脱空灵的居士。平静从容的面对挫折,永不言败,永不逃避,永不退却。 我爱东坡词中的一片深情。 不曾哭泣的他,在那个夜晚,在十年生死之别的痛楚中,终于泪眼婆娑。
前妻早已去世,他也早已娶了她人。但他却忘不了,忘不了她安静祥和的微笑,忘不了她聪敏得当的提醒,忘不了她温柔暖心的软语。他并不是不希望与现在的妻子长相厮守。只是,前妻祭日这天的梦来的太突然。
她仿佛真的不曾离去。在小轩窗安宁梳妆的她,还是那副浅笑的模样。他呆呆的望着她,任热泪肆意的在双颊上奔腾。那压抑了十年的情感过于强烈与炽痛,他都忘记了要加以掩饰含蓄表达。
词句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苏轼,一个忠诚痴情的丈夫。没有了相隔千年的距离,没有难以企及的高远。为情所动,为爱而歌,令我感到一阵阵春阳般的温暖。 走近苏轼,我也渐渐被他魅力的人格所感染。我也慢慢学着勇敢的面对困难,关怀珍惜身边的人们。
走近苏轼,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坚定,更加温暖从容。
《南乡子·自述》
宋·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