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风俗故事 花卉风俗故事大全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6-10 23:42:16

常熟风俗故事?

白茆山歌为吴歌一脉,源远流长。

白茆山歌是白茆塘流域的常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常熟人民智慧的结晶。

传说汉代张良曾来白茆传授山歌,至今白茆山歌中还有“张良就是唱歌郎,坐着风筝教思乡”的唱词。

白茆山歌突出表现了白茆人民的思想情感。可以说每一首山歌都是情真意切的。白茆山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白茆山歌的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白茆山歌不仅流传于民间,而且也影响到文坛,使历代许多文人学者为之倾倒。白茆山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采,譬如比、兴、赋的运用。白茆山歌曲调优美,有大山歌、小山歌、四句头、吭吭调、打夯调春调、邀调、划龙船调、搭凉棚调等几十中山歌调。

白茆山歌名副其实是我国民间文艺的一朵奇葩,长期以来,常熟人民为这个一土生土长的民间文艺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白茆山歌至今仍保护得比较完整。

白茆山歌举世瞩目,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国立博物馆、欧亚等地的民俗民间文艺研究学者均专程赴白茆实地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1995年白茆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山歌展览馆,并向社会开放。1998年“白茆山歌发展研究会”成立,标志着白茆山歌的研究走上了有序、规范的道路。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白茆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的白茆山歌会越唱越动听。

安徽除夕风俗故事?

安徽人在除夕那天,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夜等待大年初一来临,零点时燃放迎春节鞭炮

民间风俗文化故事?

门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等,是汉族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对联、门神,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苍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茶,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

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茶、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

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茶、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如晋干宝《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这中间,桃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而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

这种信仰一直流传至今,除タ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画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垒外,还有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旧时苏州地区人们崇拜的温(或谓晋代之温,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岳飞)二元帅。

花卉纹样的故事?

盛放的樱花,摇曳的鸢尾

凌寒的红梅,还有指尖幻化的紫罗兰…

都幻化成华服上的歌舞,在蜕变的旅途中,留下了难忘的余香。

关于春节的故事风俗?

春节的传说和故事: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除夕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孟姜女的故事和风俗?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千里送寒衣演变成后来的寒衣节

太和的过年风俗故事?

一般来说,“结干亲”的仪式大都是选择在春节期间,因为太和民间对这个日子是有特别说法的,那就是过春节晚辈给长辈亲戚“送大馍”,“送大馍”是具有特定意义,是必送物品,不是什么亲戚都可以随便随意送的。这样,准干儿子干女儿带着“大馍”来了,干爹干娘家要准备好香蜡纸烛,请家中长辈坐在上首,干儿子或干女儿给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分别磕头,喊爷爷奶奶,叫爹叫娘,情真意切的,挺像那么回事。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则要分别给个小红包,也叫“见面礼”。之后,放挂鞭炮,请老少爷门入席喝酒,这门干亲戚就这样结成了。

干儿子干女儿的“待遇”是,每年除夕“起午更”吃年饭,要给干儿子干女儿摆只饭碗、摆双筷子,当然这是礼仪上的,干儿子干女儿并不在干爹娘家“起午更”。还有个“待遇”是在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去世时,干儿子干女儿则要和亲生孙辈子辈们一样,披麻戴孝,行晚辈孝道之礼。

结成了干亲,相互间就是门亲戚,逢年过节,亲戚家就开始走动了,一般是一年有“两大节”必走动,一是春节,一是中秋节。春节是年三十中午到干爹娘家“送大馍”,俗称“到干爹干娘家过年”;中秋节则是在八月十五之前送月饼,一般是在八月初十到八月十五之间的早上或上午,绝对不能下午或晚上送。这是认干亲的两大规矩,走干亲的日子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长期以来,太和民间关于“结干亲”的流行说法很多,也很现实。比如,一种说法是“干”的比“亲”的亲。也就是说对待干儿子干女儿,比对待亲儿子亲女儿还亲。这种话不可信,表面上亲的不得了,但“干亲嘴上亲”,那都是做给外人看的,是表面上的东西,实质上怎么可能呢!还有种说法叫作“干亲礼上亲”,人情往来特别注重礼物,干儿子干女儿送得礼物贵重,则干爹干娘返还给干儿子干女儿的礼物也多,各有所得,皆大欢喜。这样长此以往,有的“送礼物”则成为了一种负担了,亲戚间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不仅如此,而一旦“礼尚往来”反差太大、不均等,那么,亲戚反目的有之,亲家变仇家的有之,大打出手的亦有之,就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了。

诚然,“结干亲”这个民俗事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现代文化信息的冲击,不仅市场越来越小,其内容也发生了质的转变,虽然在各阶层依然存在,现已成为一种文明交往的外在形式了。

梅州过春节的风俗故事?

梅州的春节颇具特色。

首先从准备年货说起。冬至前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自制腊肉、腊肠。准备好用盐腌制三四天的肉,再用茴香、小皮、八角、花椒泡白酒制成的调味料均匀涂抹在肉上;而制作腊肠工序复杂些,需准备搅碎的肉馅、刮洗干净的粉肠和小漏斗,用制作腊肉的佐料拌好,待入味后再用漏斗一点点地往粉肠里面塞肉,最后用绳子串好,进行7-10天的晾晒即可。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家乡提前充溢着浓浓的年味。

到了年二十三左右,每家每户开始准备客家人特有的煎堆、果条和客家娘酒。用浸泡十天左右的糯米磨成粉,目的是让煎堆、果条入口即化。到了煎煎堆和果条(果条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面捏成喜欢的各种形状)的那天,家里异常热闹。一吃完中午饭,大人便早早备好大竹筛、米筛、花生油,还有熬成的一大桶糖水开始开工,只见堆积的糯米粉山在糖水和大人们的搅拌、揉搓下,逐渐变成了一个个小面团。此时围坐一团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抓起面团揉成一个个似乒乓球大小的圆球,放到洒满白芝麻的米筛上,等待大人起油锅煎煎堆,那种等待的兴奋劲难以言表。而长辈们担心一群小馋猫吃刚煎的煎堆上火,每一回都不忘先用蜂蜜水浸泡后才端出来。客家娘酒一般都是每年10月份用糯米和酒饼酿造,多用于节日或是女人坐月子的时候饮用,这时候拿出来用酒壶煮开,放点曲调成红颜色,代表日子红红火火;或是用特制的瓦缸加黑豆进行烘焙。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家乡人勤劳、善解人意。

年二十五,正式入年,俗称“入年卦”。每户人家都要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每个人都必须讲吉利话,正所谓“入年卦,讲好话。”

除夕当天午饭后,各家开始贴春联,贴门神、门前利是,挂灯笼。张灯结彩后,小孩早已按捺不住,嚷着早早冲凉穿新衣裳;大人则忙着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因为它不仅是除夕的一顿晚餐,更承载着一家人团聚的期盼。正所谓“无鸡不成宴”,做法多样的鸡肉是首道菜,预示新年乖乖,身体健康;第二道菜是酿豆腐,寓意着来年生活富裕;第三道菜是吃鱼丸、挥丸,用客家话的谐音就是新的一年吃不完,用不尽。除了这些外,还有付卷、大蒜炒腊肉、蒸腊肠等家常特色菜,再配上自制的客家娘酒、煎堆,满屋飘香,其乐融融。晚饭过后,就是长辈给未参加工作的孩子们发压岁钱的时刻。

正月初一。鞭炮齐鸣入耳来,烟花璀璨齐绽放,喜气洋洋过大年。但切记初一初二不能拿扫帚扫地,这样会把财气、喜气扫走。等到了年初三一大早才是“扫穷鬼”的时候。

正月初二、初四。是嫁出去的女儿和姑爷一起回娘家(转妹家)的日子。马路上车水马龙,只见大人小孩个个穿着新衣裳,眉开眼笑,手提应有尽有的酒肉、点心、水果等。见到自家的长辈、小孩,都不忘作揖道声:“新年好!”并热情地递上利是(红包)。有了女儿们一家的到来,家中的欢声笑语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正月十一到十五,亦是梅州特有的节日——赏灯。这堪称家族盛会。只要哪户人家当年添了男孩,就要在自家的祠堂集中进行赏灯仪式。先是敲锣打鼓、舞狮舞龙迎请花灯,并在节日当天,男女老少欢欢喜喜前往祠堂,添了新男丁的家庭务必抱上新丁,带上备好的满桌上好酒菜和一担供孩子们吃的糖果点心,到了祠堂后,先供奉祖先,然后与众多亲朋好友分享。仪式之后,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烟花盛会。整个仪式隆重而热闹非凡,毫不夸张地说,在梅州人的眼里,赏灯甚至比过年还重要。

到了正月十六——传灯。梅州的春节到这才圆满划上句号。

白族的风俗故事有哪些?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

体现唐朝婚姻风俗的故事?

一个新媳妇,嫁过来第三天,就进厨房做饭烧菜。可是,初来乍到的她不知道公婆的口味。

机智地她,叫来了小姑子,先品尝一番。毕竟小姑子和婆婆生活的时间更长,对婆婆的口味更加熟悉。

诗中反映了一个古代习俗——过三朝。

新媳妇嫁来第三天,要下厨做菜,俗称“过三朝”,这习俗到清代还保留着。

《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中写道:“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

诗中反映古时媳妇地位低下,一直影响到如今。

翻开《唐诗三百首》,就是一本唐代习俗册。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插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古时,先民们对山岳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就流传开来。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的习俗是先民对自然规律运行的尊重。

王建在《宫词》中有这样一句诗: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

古时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称作“洗儿”。

富有人家,一般都要大会宾客,作汤饼之宴。席上散发喜钱喜果,叫作“利市”。喜钱用之于汤饼宴上者俗称“洗儿钱”。

相关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