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植物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图片)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5-28 15:57:54

黄栌主要病虫害有哪些。黄栌主要病虫害有?

黄栌枯萎病变黑是 香山红叶的重要病害 轻者严重影响红叶景观 重者很快死亡。

植物病虫害有哪些科目?

植物病虫害有如下类别:

一、植物病害:1、月季白粉病。2、月季黑斑病。3、山茶炭疽病。4、兰花炭疽病。5、玫瑰锈病。6、君子兰细菌性软腐病。7、仙客来灰霉病。8、幼苗猝倒病和立枯病。9、细叶结缕草锈病。10、瓜叶菊白粉病。11、梅花膏药病。12、牡丹(芍药)炭疽病。13、苗木紫纹羽病。14、菊花褐斑病。15、桂花叶斑病。16、水仙大褐斑病。17、丁香叶斑病。18、美人蕉花叶病。19、花木煤污病。20、百日草白星病。21、郁金香碎锦病。22、兰花白绢病。23、花木白纹羽病。24、樱花根癌病。25、竹秆锈病。26、竹丛枝病。27、泡桐丛枝病。

二、植物虫害:1、日本蜡蚧。2、樟蚕。3、绿尾天蚕蛾。4、樟青凤蝶。5、红蜡蚧。6、大袋蛾。7、星天牛。8、梧桐木虱。9、斜纹夜蛾。10、桃粉大尾蚜。11、银纹夜蛾。12、咖啡豹蠹蛾。13、扁刺蛾。14、黄刺蛾。15、乌桕黄毒蛾。16、梨冠网蝽。17、朱砂叶螨。18、马尾松毛虫。19、温室粉虱。20、褐带长卷叶蛾。21、棉卷叶野螟。22、竹小斑蛾。23、茶毒蛾。24、杨扇舟蛾。

茶树主要的病虫害有哪些?

  茶树主要芽叶病害有茶饼病、茶白星病等。前两种病害以高山茶区发生较重;后一种病害在浙江、湖南等省常见。成叶老叶的主要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轮斑病、茶炭疽病和茶煤病等,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   主要茎病有红锈藻病、茶枝梢黑点病、茶茎溃疡病。红锈藻病在南方茶区及江南茶区发生较普遍。老茶园中常见茎病有地衣、苔藓、膏药病。茶胴枯病、茶枝木腐病等在局部地区茶园发生。   茶树根病主要是根腐病类和茶苗根结线虫病。根腐病类在南方茶区以茶红根腐病和茶褐腐病为主;在华东和北方茶区以紫纹病和茶苗白绢病为主。茶苗根结线虫病则在全国各茶区都有发生且较严重。   茶树主要虫害种类有:

1.叶蝉类,包括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

2.螨类有茶橙瘿螨,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茶跗线螨在西南茶区以及江南茶区的局部地区发生严重;茶短须螨在江南茶区局部茶园发生。

3.黑刺粉虱在江南茶区及华南茶区局部发生较重。

4.蚧类有角蜡蚧和茶牡蛎蚧,在西南茶区普遍发生;长白蚧和椰圆蚧,在江南茶区发生。

5.蓟马类(茶黄蓟马)是华南、西南茶区主要害虫之一。

6.毒蛾类有茶毛虫,在各老茶区都有发生;茶黑毒蛾,在浙江等省发生严重。

7.尺蠖类有油桐尺蠖,在华南、西南、江南等茶区均有发生;茶尺蠖在江南茶区发生,云尺蠖在西南茶区危害严重。

8.卷叶蛾类,包括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宗叶蛾。前者以江南茶区发生较重;后者在南方茶区发生较重。

9.象甲类,以茶丽纹象甲为主。

10.其它还有刺蛾类、蛾类、蚜虫、蛀干害虫(茶梢蛾等)、地下害虫(蛴螬、大蟋蟀、白蚁等)。   26日1月茶树常见病虫害2011年

豆角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豆角病虫害有:豆角红根病、豆角锈病、豆角炭疽病、豆角斑枯病、豆蚜、豆荚螟、美洲斑潜蝇等。豆角的主要病害有叶斑病、枯萎病、疫病、根腐病和锈病;虫害有双豆螟、地老虎、蓟马、潜叶蝇和蟥类,应采用综合防治技术进行防治。

苋菜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苋菜的病害主要为白锈病和病毒病。白锈病防治方法:

①用种子重量0.2%~0.3%的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拌种。

②加强田间管理,适度密植,降低温度,避免偏施氮肥。

③发病初期喷洒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多菌灵600~8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500~600倍液;同时每亩喷施30~50毫升增产菌或植保素6000~9000倍液,交替使用以上药剂,效果更好。苋菜的虫害主要是蚜虫,可用20%康福多可溶性液剂,或5%啶虫咪乳油2000倍液,或50%辟蚜雾2000倍液喷雾。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早上好!

马铃薯主要病害为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环腐病。

虫害主要有马铃薯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等。

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可对种薯进行药剂浸种或者药剂拌种。在防治马铃薯疫病时可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制作消毒水浸种,或使用质量分数为35%的甲霜炅拌种剂按种薯质量的o.4%进行拌种,也可以用质量分数为58%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种薯质量的0. 3%进行拌种;防治马铃薯环腐病时可按照每千克种薯50 mg硫酸铜的量浸泡10 min;防治马铃薯蚜虫可用68%的吡虫琳拌种剂按种子质量的0.5%拌种

供参考!

祝你工作愉快!

敬请关注评价!

水稻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种子期

1、恶苗病:氰烯菌酯(防效100%)、二硫氰基甲烷、恶霉灵、门神、咪鲜胺、多菌灵、丙环唑、硅唑咪鲜胺。

2、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

3、白叶枯病:叶枯唑、井冈霉素、石灰水、门神、乙蒜素。

秧田期

绵腐、立枯病:敌磺钠、门神、恶霉灵、甲霜灵、甲霜恶霉灵。

白叶枯、细条病:络氨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硫酸链霉素。

灰飞虱: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稻蓟马: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

稻瘿蚊:丁硫克百威。

分蘖期

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硫磺、咪酰胺-三环唑。

纹枯病:井冈霉素、三唑酮。

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

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

胡麻斑病:稻瘟灵、20%氟硅唑咪鲜胺。

抽穗期

稻瘟病:三环唑、氟硅唑、硫磺、门神、咪酰胺-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

纹枯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己唑醇、嘧菌酯、恶霜嘧铜菌酯(高科)、烯肟菌胺(爱可)。

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毒死蜱。

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稻曲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烯肟菌胺。

白叶枯、细条病:门神、络氨铜、叶枯唑。

穗枯病:三环唑、氟硅唑咪鲜胺、三唑酮。

稻秆腐病:稻瘟灵、恶霜嘧铜菌酯、咪鲜胺。

防治技术

稻黑色菌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水稻病虫害防治 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防治方法应以加强肥水管理为主,结合治虫防病,辅以适时喷药。

折叠稻白叶枯病

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水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稻矮缩病

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稻矮缩病毒。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14~20天。病害可在虫体内增殖,并经卵传到子代,该病毒寄生范围广,病株矮缩,不及正常高度的1/2,分蘖增多,叶色时暗绿,叶片僵硬,叶鞘上有黄白色与叶脉平行的继续的条点,偶有散生的。分蘖期和苗期受害的病株矮缩,不能抽穗。抽穗后感染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大多老朽。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防治传毒介体昆虫是防病的关键。

稻恶苗病

又称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稻纹枯病

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水稻螟虫

重点要抓好2代2化螟和部分地区的2代3化螟的防治,并以水稻处于孕穗到齐穗以前的稻田为重点。亩用5%杀虫双大粒剂1~1.5千克撒施,也可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或25%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BT乳剂100毫升,任选一种,兑水60~75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稻飞虱

应掌握小若虫高峰期,每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时施药防治。用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20%叶蝉散乳油150毫升,任选一种,兑水75~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稻苞虫

以迟中稻田为重点,掌握低龄幼虫盛期,每百丛水稻有虫10~20头时施药。亩用90%晶体敌百虫75~100克,或50%杀螟松乳油100~250毫升,或BT乳剂150~200毫升,任选一种,兑水75~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稻纵卷叶螟

重点防治主害代。在低龄幼虫期,每百丛水稻有初卷小虫苞15~20个,或穗期每百丛有虫20头时施药。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或50%杀螟松乳油72毫升,任选一种,兑水60~72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施药时间以傍晚为宜。

大力推广穗期使用粉锈宁新技术。在水稻孕穗期,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对水常规喷雾或低量喷雾,可有效地防止杂交稻早衰,还可兼治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多种穗期病害。

稻蝽蟓

为害状:用口器刺吸茎杆汁液、谷粒汁液,造成植株枯黄或秕谷,减产甚至失收。主要为害早晚稻早抽穗或迟抽穗的稻田。

药剂防治:在水稻抽穗期进行药剂防治,早晚露水未干时喷药效果最好。每亩可选用:⑴、80%敌敌畏乳油75~100毫升。⑵、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⑶、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米品质降低。

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多由病种子引起,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一般无明显病斑,但秧苗常常变黄褐色枯死。叶瘟发生在稻叶上,又随气候条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等四种类型。叶节瘟叶耳、叶舌和叶环发病称为叶节瘟。叶耳易感病,初为淡绿色病斑,后向叶环、叶舌发展,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不规则。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一、二节发生,初表现褐色或黑褐色小点,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点,以后围绕穗颈发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形成白穗,迟的谷粒不饱满。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造成椭圆形褐色斑点,谷粒不饱满,米质变黑。

病原:病原是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的菌丝内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的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有2~8个隔膜,其顶端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5~6个,多达9~20余个。分生孢子呈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常为两个隔膜,密集时呈灰绿色。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长出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危害。

发生特点: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次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左右时,若遇降雨,就会不断地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周围秧田或稻株首先发病,另一途径是播种病谷,引起苗瘟。病稻草和病谷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种抗病性、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性又常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发生变异。肥水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

水稻白叶枯病

它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

症状:白叶枯病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白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有淡黄色露珠状的菌脓,干后呈小粒状。凋萎型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

病原: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最高40℃,最适温度26~28℃,病菌为好气性细菌。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53℃,10分钟(潮湿状态),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死温度为57℃,10分钟。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从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Ⅰ群弱,Ⅱ群为中等,Ⅲ及Ⅳ群较强及强。

发生特点:白叶枯病主要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区以病草为主。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拔秧移栽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另外用病稻草催芽或扎秧把堵水洞,也是病菌侵染的一个途径。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

稻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在水稻叶片上,病斑初时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以后形成一条条暗绿色至黄褐色条斑,很快在叶脉间伸展。条斑可扩大到宽约1mm,长约10mm以上,其后转为黄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融聚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洁白色斑块。病株矮缩,叶片卷曲,烈日下卷叶更明显。

病原:细菌性条斑病菌与白叶枯病菌相似,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但在生理、生化反应方面,二者有一定的差异。

发生特点:细菌性条斑病也白叶枯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侵染途径主要为气孔,也可由伤口侵入,有时也从机动细胞处侵入。

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发生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尤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次为叶片和穗部。

症状:病害发生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扩大呈椭圆形,最后呈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至上部叶鞘。病鞘因组织受破坏而使上面的叶片枯黄。在干燥时,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草绿色,边缘暗褐色。潮湿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蛛丝状菌丝体,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核,菌核容易脱落土中。另外也能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病菌的担孢子。纹枯病严重危害时引起植株倒伏或整株丛腐烂而死。

病原:稻纹枯病是受真菌寄生引起。病菌的无性时期产生菌丝和菌核,有性繁殖体是担孢子。菌丝白色,老熟时浅褐色,主枝与分枝成锐角,分枝处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丝能在寄主体内生长,也能在寄主表面结成菌核。

发生特点: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水肥管理、种植密度、品种抗病性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肥管理,长期淹灌深水或氮肥施用前多过迟,使稻株内部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杆变细,组织软弱,不仅有利于病菌入侵,而且也易倒伏,加重病害。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也能由菌丝或菌核在病稻草或杂草上越冬。水稻成熟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在田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稻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菌核生活力很强,数量又多,一般发病田块存留在土中每亩达5~10万粒,重病田可高达100万粒以上,春耕插秧后漂浮水面或沉在水底,菌核都能萌发生长菌丝,从气孔做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危害,在组织内部不断扩展,继续生长菌丝和菌核,进行再次侵染。

主要害虫

三化螟

三化螟只危害水稻,是一种单食性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前翅呈三角形。雌蛾前翅淡黄色,中央有一个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产卵后脱落。雄蛾前翅淡褐色,翅尖至内缘中央附近有一农田中常见害虫 斜带,中央有一个黑色点,外缘七个黑点。卵块长椭圆形,中央稍隆起,覆盖黄褐色绒毛,卵块内卵粒,中央三层,边缘一、二层。幼虫 体为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腹足不发达。蛹初为黄白色,后变黄绿色,雄蛹触角长达翅长的7/8,后足伸长达第七或第八腹节。雌蛹触角长达翅长的1/2,后足伸长达第六腹节。

发生特点:成虫口器退化,白天静居在稻丛中,黄昏开始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扑灯习性,夜间交尾和产卵。在产卵时有选择生长嫩绿茂密的水稻产卵。秧田卵块多产于叶尖,大田卵块多产于稻叶中、上部。雌蛾一生可产卵1~5块,卵粒100~200多粒。

初孵幼虫叫蚁螟,蚁螟破卵壳后,以爬行或吐丝漂移分散,自找适宜的部位蛀入危害。秧苗期蛀入较难,侵入率低。分蘖期极易蛀入,蛀食心叶,形成枯心苗。幼虫一生要转株数次,可以造成3~5根枯心苗,形成枯心塘。圆杆拔节期蚁螟侵入较难,孕穗到破口露穗期为蚁螟侵入最有利时机,也是形成白穗的原因。幼虫转移有负苞转移习性。幼虫老熟的第一、二代在近水面处稻茎内化蛹。越冬幼虫在稻桩结薄茧过冬,4~5月在稻桩内化蛹。

纵卷叶螟

危害水稻的纵卷叶螟有两种,稻卷叶螟和显纹纵卷叶螟,四川省稻纵卷叶螟五十年代零星发生,六十年代局部地区间歇发生成灾,到七十年代严重发生,已成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发生特点:稻纵卷叶螟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向嫩绿茂密的稻株产卵。稻纵卷叶螟产卵分散,一处产一卵,少数一处产2~3粒,。显纹纵卷叶螟产卵在稻叶背面,以三五粒排成鱼鳞状,散产的少。有远距离迁区和群集特性。

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嫩叶上取叶肉,随后吐丝,纵卷单叶管状虫苞,一苞一虫,三龄后转移危害,虫龄增大,虫苞扩大,危害越为严重。每头幼虫能食害5~9叶。(显纹卷叶螟的虫苞有1~4头,多达7头。)

稻飞虱

稻飞虱以褐色灰飞虱和背飞虱危害最大。稻飞虱一般都躲在稻田中间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的组织内,刺吸稻茎的汁液,稻苗被害部分出现不规则的长形褐斑,严重时,稻株基部变为黑褐色。由于茎组织被破坏,养分不能上升,稻株逐渐凋萎而枯死,或者倒伏。水稻抽穗后的下部稻茎衰老,稻飞虱转移上部吸嫩穗颈,使稻粒变成空壳或半饱粒,同时灰飞虱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稻飞虱种类很多,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一)、褐飞虱

形态特征:成虫长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黄褐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雄的全部黑色。短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豆浆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雄虫全部黑色。卵:红长0.8毫米,长卵圆稍弯,初产乳白色,渐变灰黄色,在较细一端出现一对黄色的眼点,卵成块,常15~30粒排列,卵痕不显著,卵块产在叶稍内侧,表皮常肿。若虫体近椭圆形,腹部末端浑圆,初龄若虫体淡黄,眼暗赤黑色,腹背3~4节后缘白横带明显。大龄若虫腹背白斑与白横带更明显,体色黄褐或暗褐色。

(二)、白背飞虱

形态特征:成虫长翅形:雌虫的小盾片中央黄白色,两侧暗褐色,雄虫较小,小盾片中央白色,两侧黑色。短翅形:雌虫小盾片几乎成黄白色,两边淡灰色,雄体灰黑(田间不易见到)。卵:长卵圆形略弯,眼点红色,卵块排列松,成单行,卵帽不露出产卵痕外。若虫橄榄形,腹末较尖,幼龄体灰白,以后变灰褐色,落水时后足左右平伸。

发生特点:白背飞虱成虫在水稻茎秆和叶背危害,一般取食部位都比褐飞虱和灰飞虱为高,有趋光性和趋嫩性。产卵都在叶稍肥厚处,也有产在叶片础部中脉内和茎秆中。产卵痕较灰飞几时和褐飞虱为大,成虫和若虫均能危害,但以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繁殖快,数量大,危害重。

灰飞虱在稻田中多产卵于稗草上,其产卵部位,都在稻、麦、稗草的下部叶稍及叶片基部中脉组织中。又能传播稻、麦、玉米等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矮病。

防治方法:

滴油杀虫。每亩滴废柴油或废机油400~500克,保持田中有浅水层20厘米,人工赶虫,虫落水触油而死亡。治完后更换清水,孕穗期后忌用此法。

撒毒土。每亩用1.5公斤乐果粉、2公斤湿润细土撒施。

用药喷施,用40%乐果乳剂0.5公斤加水800~1000公斤喷施。

稻蓟马

稻蓟马很小,成虫为黑褐色,有翅,爬行很快。一生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若虫和成虫相似,淡黄色,很小,无翅、常卷在稻叶的尖端,刺吸稻叶的汁液。被害的稻叶失水卷曲,稻苗落黄,稻叶上有星星点点的白斑,心叶萎缩,远看象火烧一样。扬花时稻蓟马聚.

防治方法:由于稻蓟马很小,一般情况下,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只是当水稻严重危害而造成大量卷叶时才被发现,因此,要及时检查,把稻蓟马消灭在幼虫期。每亩用40%乐果乳剂1500~2000倍液,秧田和大田施药后,都要保持水层。防治稻蓟马后要补施速效肥,促使秧苗和分蘖恢复生长。

稻苞虫

稻苞虫又叫卷叶虫,常常几年发生一次,导致水稻大幅度减产。稻包虫常见的有直纹稻苞虫和隐纹稻苞虫,以直纹稻苞虫最为普遍。有些地区间歇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区为常发的虫害。发生特点:成虫白天飞行敏捷,每天上午8~11时,下午4~6时最为活跃,食喜苞类、芝麻、黄豆、油菜、棉花等的花蜜。凡是蜜源丰富地区,发生危害严重。每天雌虫平均产卵120粒左右。产卵散产,有稻叶背面近中脉处,一张稻叶上产1~2粒,多有6~7粒。

1~2龄幼虫在叶夹或叶边缘纵卷成单叶小卷,3龄后卷叶增多,常卷叶2~8片,多可达15片左右,4龄以后呈暴食性,占一生所食总量的80%。白天苞内取食。黄昏或阴天苞外危害,一生食稻叶10多片。使植株矮小,穗短粒小成熟迟,无法抽穗,影响开花结实,严重时期稻叶全被吸光。

稻苞虫一代危害杂草和早稻,第二代危害中稻及部份早稻,第三代危害迟中稻和一季晚季稻虫口多,危害重。第四代危害晚稻。世代重叠,第二、第三代危害最重。

稻苞虫大发生主要6~7月份雨量多,湿度高,对稻苞虫有利对天敌不利。

防治方法:

每亩用2.5%敌百虫粉2公斤喷粉或甲六粉1公斤加细土10公斤撒毒土。

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加水80~100公斤喷雾。

稻纵卷叶螟

幼虫稍大便开始在水稻心叶吐丝,把叶片两边卷成为管状虫苞,虫子躲在苞内取食叶肉和上表皮,抽穗后,至较嫩的叶鞘内危害。严重时,被卷的叶片只剩下透明发白的表皮,全叶枯死。

防治方法:用25%二二三乳剂250倍液,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时间应掌握在幼虫的三龄前,并以傍晚用药效果最好。防治后,要检查效果,如果虫口密度像以前那样,应再治一次。

霸王鞭植物有哪些病虫害?

霸王鞭常常发生的虫害是介壳虫及红蜘蛛危害,害虫比较少、虫害比较轻的时候能用清澈的水冲掉或用毛刷刷掉,害虫比较多、虫害比较严重的时候则能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洒来杀除。

常见病害有茎腐病,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喷洒防治;

红豆杉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病害:红豆杉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立枯病、茎腐病、白绢病、疫霉病。

其中最严重的是茎腐病和白绢病。

红豆杉在扦插两个月内极易发生茎腐病,特别是在七到八月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红豆杉的耐热能力较弱,更加容易导致茎腐病的感染。

白绢病的发生一般也是在夏季七八月份天气炎热的时候,天气变凉之后病情会有所好转。红豆杉病害的防治:红豆杉发生茎腐病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杀菌,喷施杀菌类药物,降低土壤的温度,不然会灼伤红豆杉的苗根,并且还可以增施肥料,增强红豆杉幼苗的抵抗力

小葱主要病虫害有哪些?怎样防治?

小葱,也就是大葱的小时候,幼苗期。大葱幼苗期由于抵抗力差,气候等自然条件,苗床管理等人为原因,都会造成很多病害的发生。主要的病害有。

一,病害

苗期猝倒病,沤根,大葱紫斑病,大葱灰霉病,大葱锈病,大葱褐斑病,大葱病毒病,大葱炭疽病等。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大葱品种,注意种子的消毒,可以用55℃的温水浸种消毒,药物浸泡消毒等。

2,苗床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并且2–3年内没有种植过葱类作物的地块栽育苗,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健壮的幼苗。

3,苗床做好消毒工作,可以用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阿维菌素等做土壤处理,杀虫灭菌,将营养土上盖下铺。

4,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氮肥用量,间好苗,合理安排空间,禁止苗床过干过湿,合理通风。预防及发病初期可选择喷施恶霉灵,瑞毒锰锌,代森锰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甲霜灵,杀毒矾,腐霉利,多菌灵,武夷霉素等等。药物要注意交替使用,以预防为主。

二,虫害

大葱幼苗期主要的虫害是,葱蓟马,蝼蛄,蛴螬,根蛆,葱线虫等地下害虫,及葱潜叶蝇,甜菜夜蛾等叶部害虫。

防治方法

1,对于地下害虫的防治,可以在配制营养土时,加入阿维菌素,噻唑膦等防治地下害虫的药物。

2,对于叶部病虫的防治,可以同防治病害的杀菌剂混用,如甲维盐,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菊酯类农药,氯虫苯甲酰胺,螺虫乙酯,烟碱乳油等。注意用药的轮换性和浓度,注意喷施的时间,最好是在早10点前,下午4点后,防止对幼苗叶尖造成伤害。

相关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