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的内容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7-18 02:01:36
《东亚高等植物分类学文献概览》是作者马金双于2011年8月1日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类读物。全书详细介绍了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及其周边国家与地区的高等植物分类学文献。《东亚高等植物分类学文献概览》为东亚首部高等植物分类学文献专著,是从事东亚及其周边地区高等植物分类的必备工具书,同时也是植物地理学、植物区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
对“植物分类学”的意义与我国中国科学院解读的“植物分类学”的意义,已经发生巨大不同。
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
前景良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是一个典型的由"冷"变"热"的专业。能在高考志愿的填报过程中,结合社会进步的脚步,结合国家战略发展的未来趋势,选择植物分类学专业,说明你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是一个超越时代的思想家。
植物比较解剖学
从系统演化的观点,比较各类群植物结构的异同的学科。这些结构特征,可以作为植物分类学的依据。早期H.A.德巴里的著作,首先讨论了各种组织的形态结构,然后说明了这些不同形状的组织排列。后来的中柱学说,对这些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概括。1908年德国H.索莱雷德发表的《被子植物系统解剖学》,以及1917年,美国E.C.杰弗里发表的《木本植物的解剖学》,都相继提出了一个比一个更日趋完善的比较系统。1950年,英国C.R.梅特卡夫与L.乔克合著的《被子植物解剖学(上、下册)》对近代研究一直有影响。近年来,人们除了仍对维管组织,特别是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给予关注外,还由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而对叶子的结构(如叶脉、角质膜、气孔及表皮毛等),给予了较大的注意。
植物发育解剖学
从植物个体发育的观点,说明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发生发展过程的学科。一般从胚胎各部分的起源与发育开始,阐明植物体中分生组织的本质,各种组织的起源,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的各种结构变化以及各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上可将此分支的研究分为组织分化与器官形成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顶端分生组织及其分化的表皮层、基本组织(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维管组织(韧皮部、木质部和维管形成层)以及分泌结构,传递细胞与周皮发生等。后者着重在根端分生组织的分化、侧根的形成、根的次生生长和不定根的发生;茎端的分化,叶和芽的发生,茎的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叶原基的发生和组织分化,以及幼叶的发育与变异等。美国K.埃绍在韧皮部的解剖学方面,工作成绩显著,相继发表了《植物解剖学》(1950、1965)、《种子植物解剖学》(1960,1977)和《韧皮部》(1969)等专著,对植物发育解剖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植物生理解剖学
从植物生理功能的角度,探讨植物各种组织结构的学科。19世纪后期,德国G.哈贝兰特的《植物生理解剖学》一书,将植物组织依据功能划分成12个生理解剖系统:分生组织(系统)、皮系统(保护系统)、机械系统、吸收系统、光合系统、维管(或输导)系统、贮藏系统、通气系统、分泌和排泄系统、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和刺激传导系统,从而奠定了植物生理解剖学的基础。但它没有考虑组织的组成和发生来源,认为只要功能相同,也可以不连续地分散在植物体的各部分,因而难于反映出植物的整体性。近代植物生理解剖学重点讨论了光合作用与光合组织(具有叶绿体的细胞)、各种激素对细胞和组织结构分化的影响、组织结构与吸收和输导的关系、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组织变化,特别是成花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等。
植物病理解剖学
研究植物细胞与组织的抗病机理及其结构变化的学科。20世纪初德国E.屈斯特尔在《植物病理解剖学》一书中,论述了彩斑现象、黄化及其相关现象、水肿组织、愈伤组织和再生与虫瘿等,也对组织发生、机械组织的发生、病理与生态的关系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还确定了细胞增生、细胞减生、细胞肿大和膨肿等一些植物病理解剖学的名词。这些名词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研究技术不断更新和与植物抗病育种相结合的情况下,植物病理解剖学进一步揭示了种子植物在防病的结构变化中,或是增厚角质膜,或是延迟气孔的开放,抵抗或避免病菌的侵入,以及被侵染后的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能主动迅速死亡并产生毒素,从而阻止病菌的蔓延等。
植物生态解剖学
研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旱生、水生、腐生等),植物细胞、组织结构的变化的学科。20世纪初,植物生态解剖学主要是对旱生、中生和水生植物的组织变化进行了研究,尤其着重于旱生植物的适应结构。如旱生植物的叶子,有的非常退化,成为鳞片状或小刺。有的角质膜往往非常增厚,或者具有浓密的表皮毛。叶子表皮层上的气孔也有各种饰变,以减少蒸腾作用。有的禾草类植物叶子的表皮层中,具有泡状细胞,遇到干旱时,可使叶子卷曲,以减少水分的丧失。还有的植物,其叶子可有不同程度的肉质化或变态。因而叶子的变异,一直是植物生态解剖学的研究要点。近年来,植物遭受有毒气体与重金属离子毒害的组织变化,与耐毒气和河湖污染的适应等方面研究,也日渐增多,已成为植物生态解剖学中的重要部分。
木材解剖学
又称次生木质部解剖学。1858年C.W.von内格利在描述维管组织系统时,首先提出了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概念。德国C.萨尼奥提出了“管胞”这一名词,他对木材组织进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木材解剖学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木材解剖学已成为相当发达的一个植物解剖学的分支。1931年成立了《国际木材解剖学家协会(IAWA)》以后,木材解剖学成为植物解剖学中最直接联系生产的一个分支学科。木材解剖学的研究,大致趋向木材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的理论研究,以及用作木材鉴定和利用的应用研究两个方面。20年代以来,美国I.W.贝利等,对种子植物的木质部演化,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形成了木材解剖学中的“贝利学派”,这一学派一直影响到了现在。另一方面,美国S.J.雷科德从木材鉴别的角度,对次生木质部作了比较观察,大大推动了国际范围对木材应用的研究。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JIPB,《植物学报》英文版) 1.395 Acta Phytotaxon Sin(植物分类学报) 0.333
花粉大多为四合体,仅少数原始类群中为单粒。无萌发孔,具一薄壁区,1槽或2小槽,或具3~4个略呈圆孔状的萌发孔。
地史中无关于兰科花粉的记载,但大化石发现于第三纪始新世(意大利北部),称Protor-chis,接近于今日的红门兰属。经济意义:中国产的兰属、万带兰属、石斛属、蝶兰属、兜兰属等为重要花卉;天麻、白芨、石斛等至今仍供药用。此外,香果兰属中有少数种类可提取香精,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开展植物分类学研究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只有认识不同植物的特点,才能分析他们存在生长的条件,他将促进我们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植物种子基本知识丶特征特性丶分类依据丶分类方法的学习。
亚种是某个种的表型上相似种群的集群,栖息在该物种分布范围内的次级地理区,而且在分类学上和该种的其他种群不同。是次于种的一个种级分类等级,为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所承认的最低分类等级。 同种生物不同亚种之间可以交配繁殖可育后代。例如:黄种人与白种人。 亚种与同一种内的其他居群在地理分布上界线明显、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异的居群。 亚种由于进一步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而发展成为新的物种。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畜禽品种须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和品系组成,以保证在品种内能够选优繁衍,而不致被迫近交(动物)。 品种按培育程度一般分为两类:
①原始品种。又称地方品种,或土种。是在粗放条件下经长期选育而成,高度适应当地生态条件,但生产力一般较差,如蒙古羊、小粒红玉米等。
②育成品种,或称培育品种。是在集约条件下通过水平较高的育种措施培育而成,生产效益好,但要求较高的饲养、栽培条件,如大白猪、矮脚南特水稻等。此外,在家畜中还有所谓过渡品种,即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品种。 品种是动、植物的良种群体,是农牧业的生产资料。一个品种也是一个基因库。某些品种的特有性状往往可以在动、植物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鸡的矮小性状过去被认为是不可取的,现在则被用来培育新的矮小型鸡。注意保持稀有的原始品种是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公元前200-前25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本草,也是第一部较有系统记载植物的书。据唐代贾公彦《周礼疏》记述,此书为周代末年子仪所作,有的内容经过后人添改。该书记载了植物254种,但不涉及植物的外部形态,主要是按植物内含物、药物性能,归类成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大类,类下分为365种,这为人类开发利用植物提供了重要资料,这种实用的分类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是《唐本草》之前的一部重要本草著作,记载植物约730种,它与《神农本草经》不同之处在于把植物首先分为草、木、果、米谷、菜等类,然后在每类下再排上中下三品,还有各种植物产地,这无疑是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