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分类植物 形态构成植物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7-18 23:45:15
草本
草本 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具有木质部不甚发达的草质或肉质的茎,而其地上部分大都于当年枯萎的植物体。但也有地下茎发达而为二年生或多年生的和常绿叶的种类。二是指文稿的底本。
植物比较解剖学
从系统演化的观点,比较各类群植物结构的异同的学科。这些结构特征,可以作为植物分类学的依据。早期H.A.德巴里的著作,首先讨论了各种组织的形态结构,然后说明了这些不同形状的组织排列。后来的中柱学说,对这些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概括。1908年德国H.索莱雷德发表的《被子植物系统解剖学》,以及1917年,美国E.C.杰弗里发表的《木本植物的解剖学》,都相继提出了一个比一个更日趋完善的比较系统。1950年,英国C.R.梅特卡夫与L.乔克合著的《被子植物解剖学(上、下册)》对近代研究一直有影响。近年来,人们除了仍对维管组织,特别是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给予关注外,还由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而对叶子的结构(如叶脉、角质膜、气孔及表皮毛等),给予了较大的注意。
植物发育解剖学
从植物个体发育的观点,说明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发生发展过程的学科。一般从胚胎各部分的起源与发育开始,阐明植物体中分生组织的本质,各种组织的起源,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的各种结构变化以及各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上可将此分支的研究分为组织分化与器官形成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顶端分生组织及其分化的表皮层、基本组织(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维管组织(韧皮部、木质部和维管形成层)以及分泌结构,传递细胞与周皮发生等。后者着重在根端分生组织的分化、侧根的形成、根的次生生长和不定根的发生;茎端的分化,叶和芽的发生,茎的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叶原基的发生和组织分化,以及幼叶的发育与变异等。美国K.埃绍在韧皮部的解剖学方面,工作成绩显著,相继发表了《植物解剖学》(1950、1965)、《种子植物解剖学》(1960,1977)和《韧皮部》(1969)等专著,对植物发育解剖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植物生理解剖学
从植物生理功能的角度,探讨植物各种组织结构的学科。19世纪后期,德国G.哈贝兰特的《植物生理解剖学》一书,将植物组织依据功能划分成12个生理解剖系统:分生组织(系统)、皮系统(保护系统)、机械系统、吸收系统、光合系统、维管(或输导)系统、贮藏系统、通气系统、分泌和排泄系统、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和刺激传导系统,从而奠定了植物生理解剖学的基础。但它没有考虑组织的组成和发生来源,认为只要功能相同,也可以不连续地分散在植物体的各部分,因而难于反映出植物的整体性。近代植物生理解剖学重点讨论了光合作用与光合组织(具有叶绿体的细胞)、各种激素对细胞和组织结构分化的影响、组织结构与吸收和输导的关系、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组织变化,特别是成花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等。
植物病理解剖学
研究植物细胞与组织的抗病机理及其结构变化的学科。20世纪初德国E.屈斯特尔在《植物病理解剖学》一书中,论述了彩斑现象、黄化及其相关现象、水肿组织、愈伤组织和再生与虫瘿等,也对组织发生、机械组织的发生、病理与生态的关系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还确定了细胞增生、细胞减生、细胞肿大和膨肿等一些植物病理解剖学的名词。这些名词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研究技术不断更新和与植物抗病育种相结合的情况下,植物病理解剖学进一步揭示了种子植物在防病的结构变化中,或是增厚角质膜,或是延迟气孔的开放,抵抗或避免病菌的侵入,以及被侵染后的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能主动迅速死亡并产生毒素,从而阻止病菌的蔓延等。
植物生态解剖学
研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旱生、水生、腐生等),植物细胞、组织结构的变化的学科。20世纪初,植物生态解剖学主要是对旱生、中生和水生植物的组织变化进行了研究,尤其着重于旱生植物的适应结构。如旱生植物的叶子,有的非常退化,成为鳞片状或小刺。有的角质膜往往非常增厚,或者具有浓密的表皮毛。叶子表皮层上的气孔也有各种饰变,以减少蒸腾作用。有的禾草类植物叶子的表皮层中,具有泡状细胞,遇到干旱时,可使叶子卷曲,以减少水分的丧失。还有的植物,其叶子可有不同程度的肉质化或变态。因而叶子的变异,一直是植物生态解剖学的研究要点。近年来,植物遭受有毒气体与重金属离子毒害的组织变化,与耐毒气和河湖污染的适应等方面研究,也日渐增多,已成为植物生态解剖学中的重要部分。
木材解剖学
又称次生木质部解剖学。1858年C.W.von内格利在描述维管组织系统时,首先提出了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概念。德国C.萨尼奥提出了“管胞”这一名词,他对木材组织进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木材解剖学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木材解剖学已成为相当发达的一个植物解剖学的分支。1931年成立了《国际木材解剖学家协会(IAWA)》以后,木材解剖学成为植物解剖学中最直接联系生产的一个分支学科。木材解剖学的研究,大致趋向木材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的理论研究,以及用作木材鉴定和利用的应用研究两个方面。20年代以来,美国I.W.贝利等,对种子植物的木质部演化,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形成了木材解剖学中的“贝利学派”,这一学派一直影响到了现在。另一方面,美国S.J.雷科德从木材鉴别的角度,对次生木质部作了比较观察,大大推动了国际范围对木材应用的研究。
还有植物按照生态习性来分,可以分为陆生植物、水生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腐生植物五种,其中腐生植物没有绿叶体,例如菌类植物、水晶兰等,而附生植物能自营生活,不需要吸收支持者的养料来生长,且大部分为热带兰。
若植物按照生长周期来分,可分为一年生植物、两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其中竹子属于多年生植物,但具有一年生、两年生的品种,而白菜、豆角等蔬菜多数为一年生植物。
家庭形态的分类如下:
1、复合家庭:指两代以上的夫妇及其子女、亲属所组成的家庭,包括已 婚的同胞兄弟在内,这类家庭人数最多。这种家庭结构形成于农业社会,由 于劳动力的需要和家族的共同利益,这种结构维持了几个世纪。在我国农村,尚存有这样的家庭结构形式。
2、直系家庭:包括夫妻、父母、子女,甚至第四代。直系家庭是从大家庭中逐渐分化而来的。它的出现保留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的道德观,体现了儿孙孝敬老人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3、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是现代工 业社会的家庭结构。它以夫妻为主,与亲属关系比较疏远,对子女的教育较为宽松。由于家庭结构简单,只要父母尽职尽责,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子女通常有机会发挥其潜力,成为优秀的下一代。这种家庭在大城市里正以 较快的速度增长着。
4、不完全家庭:指夫妇没有子女或夫妇离异、丧偶后只有一方与子女 共同生活的家庭,一般称为丁克家庭或单亲家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宽容度加大,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在我国均呈现直线上升趋势。
5、单身家庭:包括终身不婚或丧偶、离婚后过独居生活的家庭。在国内历史上,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组织一直受到政府、民众的高度重视,因而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
按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为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生活环境可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等!
正石英岩质砾岩:由稳定性岩和少量燧石、脉石英等碎屑组成,呈颗粒支撑,填隙物较少,常被硅质胶结。砾石分选性好,圆度高,砾石粒度偏小,砾岩层较薄。
岩屑砾岩:砾石粒度较大,砾岩层厚度较大,砾石分选、圆度较差,反映出碎屑搬运不远,常在盆地边缘、邻近沉积区快速堆积。岩屑砾岩多数是大陆成因的。
纹层状砾质泥岩:含有分散的砾级碎屑,其中杂基具有纹层,纹层在较大的砾石处上凸、下凹;岩石常与冰碛岩共生。若分散的砾级碎屑嵌入无纹层的杂基中,称为块状砾质泥岩,是水下重力流沉积。若岩块具磨光面、擦痕,为冰川成因。
建筑形态分四种,分别是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居住建筑:是指长期居住使用的建筑;公共建筑指供人们购物、体育等非生产性建筑;工业建筑:指供工业生产的建筑,比方说厂房或者仓库等;农业建筑:供农业生产使用的建筑...
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都可作为分类的依据.但主要以花、果实和种子作为主要依据.因为生殖器官比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
植物形态区别也就表现在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根系的千差万别上。你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植物奇妙的形态特征。
蜡梅形态特征落叶灌木,常丛生。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花着生于第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直径2~4厘米;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无毛,花丝比花药长或等长,花药内弯,无毛,花柱长达子房3倍,基部被毛。果托近木质化,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冬末先叶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