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密度的特点? 简述种群增长基本类型?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11-02 17:03:59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同时生活着的个体数量或作为其参数的生物量。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种群密度
拼音
zhǒng qún mì dù
释义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简介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作为单位空间,除面积、容积等物理空间外,对于较微小的种群也多用一棵植物、枝、叶、粪块等的栖息场所单位。在对每一单位空间的真正密度的推测困难时,也可通过一定的方法(例如定时采集、陷阱、纲捞等法)利用捕获数以表示其相对密度。此外对某地区的总面积的密度称为粗密度,对实际栖息场所的密度称为经济密度或生态密度。
影响因素
种群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年龄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性别比例失调,繁殖率低,种群密度将降低;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
密度制约
一旦种群大小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其个体数必将逐渐减少,要么出生率有所回落,要么死亡率有所升高,其中主要受食物资源与天敌种群因素制约。
随机性
在自然状态下,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群总是受到随机过程的干扰。包括环境随机性与灾难性随机性,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所有个体,与种群大小及其他参数无关,任何环境因素都会对种群参数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气候因素和领地面积。
逻辑斯蒂方程是dN/dt=rN(1-N/K)。逻辑斯蒂曲线(S型曲线)常划为5个时期,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超过K/2之后,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之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主要参数有r和k,r表示种群增长的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k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生长在水中的植物统称为恒水植物。恒水植物的类型很多,根据其生长环境内水的深浅不同,可以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一)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submergedplant),整个植物体沉没在水下,与大气完全隔绝的植物,如金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是典型的水生植物,表皮细胞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能直接吸收水分、矿质营养和水中的气体,这些表皮细胞逐步取代根的机能,因此根逐步退化甚至消失,如狸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因适应水中氧的缺乏而形成了一整套的通气组织。
(二)浮水植物
叶片漂浮在水面的植物称为浮水植物(floating-leavedplant),如大藻(Pistia)、凤眼莲(&ic(()mia)、荷花、菱角等。还可以把浮水植物划分为完全漂浮的和扎根的两类:完全漂浮的如槐叶萍属(Safoireia)、浮萍属(Lemna)、凤眼莲、无根萍(Wolf-fia)等;扎根的如睡莲属(Nymphaea)、萍蓬草属(Nuphar)、药菜属(Brasenia)、眼子菜属)等的某些种类。
(三)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emergedplant)是茎叶大部分挺伸在水面以上的植物,如芦苇(Phragmites)、香蒲(Typha)、水葱等。挺水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很像中生植物,但由于根部长期生活在水中,所以,有非常发达的通气组织。
植物的成熟组织也称永久组织,它们的特点是丧失分裂能力。 成熟组织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 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分泌组织
1 保护组织可分为表皮和周皮,覆盖体表,起保护作用。
2 薄壁组织(基本组织)壁薄,排列疏松。据功能不同,又可分为:同化组 织、吸收组织、储藏组织、通气组织和传递组织。
3 机械组织为植物体的支持组织。又可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包括石细胞)
4 输导组织是体内长距离输导水分和有机物的组织。包括导管,筛管和伴胞。
5 分泌组织包括内分泌结构和外分泌结构。
集合种群是指一相对独立地理区域内各个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结在一起。集合种群理论是生态学最新分支领域———空间生态学的主要研究途径之一;它关注的是局域种群之间个体迁移的动力学后果,以及具有不稳定局域种群物种的区域续存的条件。
植物界包括以下六大类群
1、藻类植物:藻类分成9门,蓝藻、裸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绿藻、红藻、褐藻。
2、菌类植物:包括粘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又分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五个亚门。食用菌类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是人们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的总称,种类很多,如木耳、灵芝、猴头菌、香菇、竹荪等
3、地衣植物: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一类特殊植物,可分为3种类型,壳状地衣(茶渍衣和文字衣等)、叶状地衣(如地卷)和枝状地衣(如松萝、石蕊等)
4、苔藓植物:分为藓纲(泥炭藓、黑藓)、苔纲(如地钱)和角苔纲
(黄角苔)
5、蕨类植物: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种类很多,如桫椤等
6、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二是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种类太多了,如裸子植物的银杏、苏铁,被子植物的樟树等。
(一)数量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二)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三)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四)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我国共有5个气候类型,它们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较小的一部分,还有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河南南部一小部分、安徽大部分、江苏大部分、山西南部一小部分、四川东部的一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江西、福建、云南大部分、广西、广东、台湾几乎所有地区、西藏一小部分
而热带季风气候就分布得少多了: 云南南部一小部分、海南、雷州半岛和台湾南部沿海一小圈
高原山地气候:西藏、青海、四川东部、甘肃西部一小条、新疆南部某些地区和天山山脉
南方: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
北方: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以及针阔叶混交林。
西北: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
青藏:此区域植被类型过于复杂,在高中学习中稍作了解就可以,主要有大面积的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
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
(1)被动吸收:包括简单扩散、杜南平衡。不消耗代谢能。
(2)主动吸收:有载体和质子泵参与,需消耗代谢能。
(3)胞饮作用:是一种非选择性吸收方式。
假定在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增长是无限的,不受资源,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就发挥其内禀增长能力,种群增长呈指数式增长格局,这种增长规律,称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可分为两类: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和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