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浙江发现的最早的栽培作物?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4-09-02 14:25:09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 距今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
新世纪,人们在杭州萧山找到了跨湖桥遗址,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已过上了与河姆渡类似的农耕生活。蒋乐平在追问,文明的入口还会更早吗?他的追寻脚步向西,聚焦矮山与盆地交错的金华、衢州。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2012年度考古重大发现:在永康地下找到的一些炭黑状谷物,让中华大地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文明变得清晰。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早在11000年前,浙江人不仅吃上了谷子,而且是人工栽种的,这是人类历史中最早的稻谷。
常见的喜阴植物有蕨类、兰科、苦苣苔科、凤梨科、天南星科、竹芋科及球海棠科等室内观叶植物。
1 一叶兰
又叫蜘蛛抱蛋,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叶片基在粗壮的根状茎上,呈长椭圆披针形,浓绿光亮,整体观赏效果好。十分耐阴,又对北方干燥的气候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极好的室内盆栽喜阴观叶植物。适合家庭及办公室摆放。通常在春季气温开始回升、新芽尚未萌发之前结合换盆进行分株繁殖。一叶兰可常年在明亮的室内栽培,或春末搬
至室外半阴处或其他高大植物下栽培,秋末搬回室内。无论在室内或室外,都不能放在直射光下。短时间的阳光暴晒,也可造成灼伤,降低其观赏价值。一叶兰虽喜温暖,但有较强的耐寒力。在温度5℃左右的室内不会受害;短时间0℃以下的低温,地上部分叶片可能受害,地下部分不会冻死。一般家庭室内可顺利越冬。
2 玉簪
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丛基生,卵状心形,浅绿色.有光泽,较薄,总状花序顶生,高出叶面;花洁白,形似发簪,浓香。性喜阴且耐寒,常做露地栽培,也可盆栽放入室内。多用分株繁殖,于春季发芽前或秋季叶片枯黄前,将其挖出,去掉根际的土壤,用利刀将其分为具2~3芽的芽丛;夏季可放在大树或建筑物的遮荫处,不能放在强直射光下;秋季,天气转凉后,叶片逐渐枯黄;可在0℃~5℃的冷屋内越冬。
1、种植制度亦称“栽培制度”。是在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产条件下,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确定一年或几年内所采用的作物种植体系。包括多熟制、作物的结构与布局、复种与休闲、种植方式 (包括间作、套作、单作、混作)、种植顺序 (轮作、连作)。
2、它是耕作制度的中心。改革耕作制度,往往先从改革种植制度着手。种植制度的制定,要结合国家下达的种植计划,根据现实的自然、经济条件,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正确处理好作物与作物间、作物与土壤间的关系,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用地养地紧密结合,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稳产高产、年年丰收的目的
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始于新石器时期,当时已有粟、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麻、苎、葛等纤维作物等。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终于形成了粮食以稻麦为主,油料以大豆等为主,蔬菜以多品种为主的古代本土农作物种植布局,这是我们今日作物布局的历史依据。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我国先民创造了丰富的栽培技术,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南北方自古就已分别形成了以“种稻饭稻”和“种粟饭粟”的农耕饮食文化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面向农业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教育以及农业贸易等党政企事业单位从事作物生产、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种子生产、加工和经营,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
此专业就业前景较好,空间大,需求大,供不应求,尤其是是高级人才紧缺,发展前途无量。
中国人最早栽培的作物是粟和水稻,粟的种植时间起源于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将它的外壳去掉之后便是我们常见的小米,水稻在河姆渡居民时期便已经开始种植,栽种历史有7000年的时间,水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相比较而言,作物栽培比育种要简单一些。
作物育种技术较多,如杂交育种,选择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回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等。
栽培技术上有无土栽培,常见的水培,基质栽培,雾培,有土栽培有温室栽培,反季节栽培等。不同农作物有不同的育种和栽培技术,就其方法和技术进行探讨,主要是促进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获得有效推广和利用。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01 作物生理生化
02 作物生态
03 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04 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
05 作物化控理论与技术
06 耕作制度
07 作物系统模拟
08 精确农业与数字农业
09 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10 设施农业技术
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什么格局呈现“南稻北麦”格局。而糖料作物则呈现“南蔗北甜”分布特点。
作物裁培是作物育种中的一个门类,而作物育种又是作物生理学的一个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