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牛郎织女的词?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11-20 18:24:33

苏轼关于牛郎织女的词?

1、《渔家傲·七夕》 苏轼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

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

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

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2、《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关于苏轼介绍词3个角度?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词雨中花今岁花时深院今译?

今年百花盛开的时节,整天吹着东风,深院高墙里面,散发着轻轻的茶烟。只有绿苔和芳草,柳絮和榆钱。

听说城西,长廊连着古寺,甲第带着名园。那里有“醉贵妃”和“御黄袍”这两种珍稀牡丹,使我留恋。

清明已经过了,残花无处可归,对此不禁泪洒怀前。渐近深秋了,为何这枝牡丹,依然这般红艳?还是设宴会客,暂且追随那稍纵即逝的时光吧,这难逢的牡丹秋日花开,肃杀的秋风可不会怜惜。还不如留住这美妙姿色,开在明年春天。

苏轼和他的词?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词干练豪放,大气磅礴,主要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苏轼的词全集?

苏轼的诗词全集3357首,是北宋文学家,还善长书法,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壮年的词?

壮年时期

1.东坡年富力强时,无法安静下来,他需要妻子的忠言箴劝。苏夫人在务实际、明厉害方面,似乎远甚丈夫。妻子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说:“速成的交情靠不住。”她的这种智慧是自“君子之交淡如水”得来的。

苏东坡的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遗有一子,年方六岁。在妻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了两首词以寄情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居丧期满后,东坡续弦的新娘是前妻的堂妹,她虽不如前妻能干,秉性却比较柔和,宁静稳定,在丈夫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与他同甘共苦。

2.我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说他是火性并无不当,因为他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的,简单说来,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

3.苏氏兄弟在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到达京师。从那年起,中国则在政潮汹涌中卷入新社会的试验里,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冲击震荡不绝,直到宋朝灭亡而后已。在中国四千年的历史上,有四次变法,结果都归于惨败。最成功的一次是法家商鞅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另外两次激进的改革,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在王莽当政时。第一次是桑弘羊的国家资本财政论,虽然战争绵延,国库赖以增富,但是终以招致叛乱而废止。第二次则因王莽被推翻而新政亦成泡影。而王安石成为第四次失败,固不足为奇。苏氏父子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洵应该说对王安石极为厌恶,写了那篇著名作家文章《辨奸论》,成了后来历代学生常读的文章。而苏东坡写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甚为重要,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的精神,都显而易见。对现代读者最重要的两个论点,一是孟子所说的君权民授,一是为政当容清议。他警告皇帝说,君之为君,非由神权而得,乃得自人民之拥护。为人君者若不容许自由表示意见,焉能得到人的支持?他还告诉皇帝,千万不可用威权慑服百姓而使之服从。

4.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东坡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描写西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他的诗不仅有美景,也有写百姓在保甲制度下所受的痛苦,描写老百姓在鞭笞下的哭叫,甚至壮丁的妻子儿女也被关入了监狱。尽管仕途失意,但他仍能随时随地自得其乐。他尽量逃向大自然,而自然美之绝佳处,在杭州随处皆是。​​​

苏轼的推荐词?

回答: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1、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2、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4、阮郎归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5、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6、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7、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8、行香子   

丹阳寄述古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销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   

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9、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10、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于苏轼,你最喜欢的是哪首词?

一、最喜欢苏轼的一首词是《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二、苏轼的经历,是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苏轼(1036年~1101年),登上政治舞台伊始,正是王安石推行改革新法之时。王安石“自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自然会将倡异议之人不惜全予罢黜。”(林语堂)苏轼与王安石的政治分歧,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多舛、历尽磨难。王安石的继任者章惇拜相后,继续迫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1101年5月,苏东坡去世前的两个月,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写了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用自嘲的口吻,概括了三次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的政治仕途,颇有“盖棺定论”的意味。加上一生三次丧妻之痛,对他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摧残。

面对政治的失意,尽管“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没有向命运卑躬屈膝,更没有迎合屈服,始终率性而为,悲则悲之,喜则乐之。最困厄、心力交瘁时,尽管也曾一度笃信宗教,以求内心的安宁,“一念清净,染污自落”(《安国寺记》)但人生主流始终乐观向上、豁达散淡,“一蓑烟雨任平生”。形成了隽永清逸、豪放旷达、气势恢宏、蕴含哲理的创作风格。正如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三、《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是苏轼对人生的洞达和领悟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写于1083年。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岭南宾州。谪迁时,其歌妓柔奴,面对生死莫测、瘴疫肆虐之地,毫不畏惧,义无反顾、毅然决然随行。王巩北归后,苏轼为之洗尘。问及岭南艰苦生活,柔奴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十分感动,作词而赞。

上半阙写柔奴外在的美,皓齿清歌,轻风相送,仿佛炎海雪飞,惬意清凉。

下半阙,写柔奴内心的坚韧。面对艰难的岭南生活,淡然临之,笑答:此心安处是吾乡。何等轻描淡写,坦然处之。但优雅轻松的背后,是坚毅、磨难的历练,其中生离死别,艰难苦恨,唯有经历者,才能感同身受。

苏轼对柔奴的赞誉,既是对一个柔弱女子坚强的叹服,更是对自己坚韧内心的一种认同。晚年,苏轼先后被贬谪到荒无人烟、生存艰难的惠州和儋州,但他仍然乐观豁达,矢志不移,率性而为,直至生命尽头。

四、“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启迪

《定风波·最羡人间琢玉郎》中,“此心安处是吾乡”,化用白居易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这首词的精髓,是苏轼对人生的洞达和领悟。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人的一生,依靠物质、精神两大支撑。生活、事业中,不可能得心应手,一帆风顺。崎岖坎坷,挫折磨难,时常相伴。我们要学习苏轼率性、豁达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愈挫愈勇,“此心安处是吾乡”,以求内心平静,精神慰藉,足慰平生。

关于苏轼的书籍?

写苏东坡的书有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 、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文集》中的一篇,苏东坡山居笔记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之后,他的政敌、私敌甚至一些泼皮无赖都一哄而上,对他的人格进行无耻的诽谤攻击,东坡先生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突围。

关于苏轼的美食?

1、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产生之功非苏轼,而在于苏轼之妻王弗。相传,王弗在家炖肘子时因一时大意,不小心让肘子焦黄粘锅,于是连忙加料再烹煮,以掩饰焦味。

结果味道却出乎意料的好,苏轼大乐,并且自己反复炮制,留下了记录,向亲朋好友大力推广,于是"东坡肘子"便由此传世。这道菜肥而不腻、粑而不烂,色、香、味、形俱佳。

2、东坡春鸠脍

苏东坡先生在黄州的日子里,常到周边走动,一方面写诗,一方面喝酒,春鸠脍便也就移植了,且有新意。 春天,苏东坡来到黄州相邻的一个州———罗州,今天的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这个罗州从北齐到南宋,一直非常有名,物产丰富。

城建豪华,风景优美,特别是其独有的特产蕲菜、蕲艾、蕲龟、蕲蛇、蕲竹闻名八方,苏东坡先生就吃用蕲菜做的春鸠脍。北宋时期,斑鸠还是普通的鸟类,极容易获得,鸽子是从斑鸠驯化而来的,惟斑鸠胸宽、翅尖窄、颈长,不宜远途飞翔。

3、东坡鱼

这道菜色泽红亮,皮酥肉嫩,甜酸中略带香辣。鱼先抹上盐,肚里塞上大白菜叶。热油锅,将鱼与葱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姜片,浇上咸豆汁或者酱油与酒,煮至熟。

起锅前,将切细橘皮撒在鱼上,盛盘上桌。鲫鱼抹上盐加入少许酒略为腌一下,稍热油 葱姜炸锅 放入鱼 煎一下然后用豆苗垫底 鱼和葱姜放在上面 淋上少许酱油蒸熟。

现今留传的东坡鱼有各种做法,如东坡糖醋鱼、东坡鳊鱼、东坡墨鱼、东坡鳜鱼、东坡鲥鱼、东坡鱼头、东坡鳆鱼、东坡鲈鱼等,反正炸、烹、煮、蒸不一而足;但最佳的做法,还是当年苏东坡创制的"东坡鱼"。

4、东坡肉

苏东坡任徐州知府,当时正遇上黄河决口,苏东坡带领百姓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奋战终于解决了水患,百姓为了答谢苏东坡,纷纷杀猪送肉到苏府,大灾过后百姓自然不富裕,苏三番推辞无果,便让厨子按照川菜的做法将猪肉做好回赠给百姓。

百姓觉得这种肉吃起来肥而不腻,味道鲜美便称之为“回赠肉”后来苏东坡被贬到了黄州,他又经常亲自下厨对“回赠肉”做了改善,“慢着火,少著水,火候足时自然美”便是要诀,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5、东坡豆腐

苏轼被贬黄州时,因为俸禄不高,所以生活过得比较简朴,经常下厨待客。无奈食材有限,只能尽量将有限的食材做出最美的味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用黄州豆腐制作了一道菜,大家吃过后决口称赞,后来苏轼被贬到哪里,这道菜就在那里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