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性害虫(植物检疫性害虫有哪些)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5-14 03:41:31
迁飞( migration )是昆虫通过飞行而大量、持续地远距离定向迁移的行为。
迁飞性害虫是指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的一类害虫。
完整的迁飞活动包括迁出、过境和迁入。
迁飞活动的特点
1、起飞过程是一种动机行为,具有本能的特点
2、迁出飞行时间具有特殊性迁飞飞行一般发生在成虫羽化幼嫩期的后期与生殖前期之间。可分为白天迁出、晨昏暮影迁出和夜间迁出3种类型。
3、群体定向飞行
检疫性有害虫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产生危害的生物;是由数量多而导致圈养动物和栽培作物、花卉、苗木受到重大损害的生物。
狭义上的有害生物仅指动物,广义上有害生物包括:1)动物;2)植物;3)微生物;4)病毒。根据其危害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可以传播疾病的有害生物,也称病媒生物(Vector),如蚊、蝇、蚤、鼠、蜚蠊(蟑螂)、蜱、螨、蠓等。
二、由境外传入的非本地(或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原有生物,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如红火蚁、松材线虫、豚草、水葫芦等。
三、危害建筑和建筑材料的有害生物,如白蚁、木材甲虫等。
四、仓储有害生物,如面粉甲虫、谷物蛀虫等。
五、纺织品害虫,如地毯甲虫、衣鱼等。
六、还有些生物,偶尔进入人类居住场所,引起居民不安,也可列入有害生物,如蜈蚣、蝎子.蟑螂等。
七、危害农林作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如蝗虫、蚜虫等
一般来说,每年的检疫性病害会有所变动,这要看我国农业部每年的公布名单。
马铃薯检疫病1、马铃薯癌肿病,2、香石竹环斑病毒
3、马铃薯帚顶病毒病;有的资料把马铃薯黑粉病也列入。
具体参考农业部资料
防治法:
(1)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40;品种基地应建立在冷凉地区,繁殖无病毒或未退化的良种。
(2)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
(3)一季作地区实行夏播,使块茎在冷凉季节形成,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二季作地区春季用早熟品种,地膜覆盖栽培,早播早收,秋季适当晚播、早收,可减轻发病。
(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申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5)现代农业绿色无公害生物防治:预防:在病害常发期使用《蔬菜病毒专用》40g+纯牛奶250ml或有机硅5克,兑水15kg喷雾,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控制方案:初发现病毒病株,使用《蔬菜病毒专用》40克+有机硅1包或纯牛奶250ml兑水15公斤,进行全株喷雾,连用2天,间隔5天,再用1次,待病情完全得到控制后转为每个疗程用一遍药预防进行即可。
1、天牛类:
天牛在蛀干害虫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所有蛀干害虫中最难防治的虫害,危害健康木或衰弱木,成虫补充营养啃食树皮,主要以幼虫蛀食树干,造成生理上和工艺上的损失。
3-5月份幼虫还是危害,6、7月出现成虫,啃食叶片或嫩皮补充营养,5-7天即产卵,多产于2年生枝条上,7月为产卵盛期,8-10月份又出现一波幼虫危害高峰期。
容易蛀干的天牛种类主要有:引光肩星天牛、桑天牛、青杨天牛、青杨脊虎天牛、松墨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云斑白条天牛、红缘天牛、桃红颈天牛等等。
2、小蠹类:
一般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全部飞出,成虫有在原坑道或新蛀道内有补充营养的习性。危害全株,其坑道为复纵坑,很长,在立木上为一上两下。子坑道为横向。每年成虫先蛀侵入孔,在树皮下筑交配室。在树干上以胸高2米范围内最多。
3、象甲类:
杨干象:主要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取食为害,蛀孔处常常有红褐色的树液流出,虫道也如油浸状,并且该处的树皮常常裂开,形如刀砍状,有时树皮脱落形成伤疤,成虫具假死性。
红棕象甲:主要危害椰子、油棕、枣椰、糖棕、甘蔗、龙舌兰。以幼虫蛀食茎干内部及生长点取食柔软组织,造成隧道,导致受害组织坏死腐烂,并产生特殊气味,严重时造成茎干中空,遇风很易折断。
椰心叶甲:椰心叶甲以成虫、幼虫2种虫态危害寄主尚未展开和初展开的心叶,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该虫幼虫孵化后,沿箭叶叶轴纵向取食叶片的薄壁组织,在叶上留下与叶脉平行、褐色至深褐色的狭长条纹,严重时食痕连成坏死斑,叶尖枯萎下垂,整叶坏死,导致树势减弱、果实脱落、茎干 变细,直至植株死亡。成虫一般产卵于棕榈科植物未展开的心叶,卵上常覆盖排泄物或嚼碎的叶片。
臭椿沟眶象:又名椿小象,属鞘翅目象甲科昆虫。主要蛀食危害臭椿和千头椿。初孵幼虫先危害皮层,导致被害处薄薄的树皮下面形成一小块凹陷,稍大后钻入木质部内危害。沟眶象常与臭椿沟眶象混杂发生。幼虫主要蛀食根部和根际处,造成树木衰弱以至死亡。
4、螟蛾类
一般幼虫在树干(第一年)和土中(次年,幼虫老熟后入土)。6月出现成虫,有趋光性,产卵于粗枝树皮粗糙处。幼虫蛀入枝、干和根颈的本质部内为害,蛀成不规则的坑道,造成树木的机械损伤,破坏树木的生理机能,使树势减弱,形成枯梢或枝、干遇风折断,甚至整株死亡。常见种类有:白杨透翅蛾、木蠹蛾、咖啡豹蠹蛾、螟蛾。
5、白蚂蚁类(黑翅土白蚁)
此虫营土居生活,是一种土栖性害虫。主要以工蚁危害树皮及浅木质层,以及根部。造成被害树干外形成大块蚁路,长势衰退。当侵入木质部后,则树干枯萎;尤其对幼苗,极易造成死亡。采食危害时做泥被和泥线,严重时泥被环绕整个干体周围而形成泥套,其特征很明显。
6、吉丁虫类
又称爆皮虫、串皮虫、板头虫、梨吉丁等。主要危害梨、苹果、桃、杏、山楂等果树,其中梨树受害重,全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生。以幼虫在形成层和木质部之间纵横蛀食,破坏输导组织,造成树势衰弱,树干逐渐枯死,以致全树死亡。一般管理粗放,树势衰弱,伤口多的树受害重,树势健壮受害轻。
7、茎蜂类:
月季茎蜂(Neosyrista similes M.)又名钻心虫,属膜翅目、茎蜂科。分布华北、华东各地。主要危害月季、蔷薇、玫瑰、十姐妹、白蜡等花木。以幼虫蛀食花卉的茎干,常从蛀孔处倒折、萎蔫,对月季危害很大。
人们通常把害虫定义为其活动对人类利益是有害的昆虫(包括螨)种类。笼统地说,害虫正在与我们人类争夺某些资源,它们会降低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率、质量或价值。根据害虫的成灾特点,可分为:
关键性害虫 又称严重性害虫或常发性害虫,是指在不防治情况下,每年的种群数量经常达到经济危害水平,对资源的产量造成相当损失者。如棉铃虫、菜青虫等。
用信息素防治害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虫新技术,具有高效、无 毒、不伤害益虫、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昆虫性信息素,也叫性外激素,是昆虫 在交配过程中释放到体外,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去交配的化学通讯物质。 在生产上应用的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一般叫性引诱剂,简称性诱剂。
昆虫体内产生和分泌的性信息素数量极少,难以直接利用其防治害虫。 近年来,超微量分析仪器和立体选择合成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昆虫信息素的 结构鉴定和化学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全世界经鉴定与合成的昆虫 信息素及其类似物达2 000多种,我国研制成功的农、林、果、蔬等重要害虫 的性信息素有几十种,为研究和应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创造了条件。
一是用于监测虫情。性诱剂测报法是把诱捕器作虫情监测工具进行病 虫害发生预报。诱捕器由诱芯和捕虫器两部分组成。诱芯即性诱剂的载 体。捕虫器的种类很多。其中一种是黏胶捕虫器,将黏性好、不易干的黏胶 涂在浸过蜡的硬纸板或塑料板上。目前国内用的最多的是水盆、水碗或水 瓶捕虫器。
一般来讲,雄虫比雌虫早熟,当性信息素诱捕的雄虫数量明显下 降时,便出现雌虫发生和交配高峰,接着便是产卵盛期。因此,用性诱剂能 及时而准确地测报田间害虫发生和消长的情况。性诱剂选择性强,通常一 种性诱剂只引诱一种害虫,并且不受供电、地理等条件的限制,可以把诱捕 器设在任何需要监测虫情的地方。
二是大量诱捕害虫。这是用性信息素直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简称 诱捕法。在防治区设置适当数量的诱捕器,把田间出现的求偶交配的雄虫 尽可能及时诱杀,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进行危害。
如果虫口密度较高,可先用其他方法压低虫口密度或与其他措施配合,相辅 相成,效果更佳。
三是干扰交配。许多害虫是通过性信息素相互联络求偶交配的。如果 能干扰破坏雌雄间这种通讯联络,害虫就不能聚到一起进行交配和繁殖后 代。干扰交配,俗称“迷向法”,就是这样一种治虫新技术。在田里普遍设置 性信息素散发器,空气中到处都有性信息素的气味,使雄虫分不清真假,无 法定向找到雌虫进行交配,或者雄虫的触角因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性信息 素而处于麻痹状态,失去对雌虫召唤的反应能力,雌虫得不到交配,便不能 繁殖后代进行危害。
此外,将性信息素与化学不育剂、病毒、细菌等配合使用也很有意义。 用性信息素把害虫
诱来,使其与不育剂、病毒、细菌等接触,然后飞走,与其 他昆虫接触、交配。这样,对其种群造成的损害要比当场杀死大得多。
用性信息素作虫情测报和用诱捕法、迷向法防治害虫,均有利于保护天 敌,兴益除害,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威力,提高防治效果。
用性信息素防治 害虫减少了常规化学农药的用量,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农产品残毒均具 有重要意义。
潜叶性害虫有两类,一类是潜叶蝇,属于双翅目潜叶蝇科昆虫。成虫双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触角小,复眼大。幼虫䑛吸式口器,无足。另一类是鳞翅目潜叶科蛾昆虫。成虫翅膀有鳞片或毛,2对翅膀。触角羽化,幼虫有3对足。
它们均以幼虫在植物叶子上下表皮间取食叶肉组织,造成透明的孔道,随幼虫取食增多在叶面形成“鬼画符”,最终叶片枯死。
不属于检疫性害虫有:蚜虫、白粉虱、烟粉虱、菜青虫、小菜蛾、木虱、玉米螟、粘虫、三化螟、二化螟、潜叶蛾、潜叶蝇、叶蝉、飞虱、稻纵卷叶螟、谷子小长蝽、瓜蓟马、盲蝽、星天牛、吉丁虫、金龟子、松毛虫、斜纹夜蛾、绵铃虫、蝼蛄、小地老虎、吹绵蚧、花网蝽、叶螨、根蛆、黄条跳甲等。
邹秉文
最早出现于1916年,邹秉文先生撰文的《植物病理学概要》中,强调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邹秉文(1893年12月3日—1985年6月11日),原籍江苏省苏州市,中国植物病理学教育的先驱。191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士学位,1916年回国。1927年秋,被任命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1946年密歇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先后任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学教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农科主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上海商业银行副总经理,南京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常委会代主委,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任首席代表、粮农组织筹委会副主席,南京政府农业部高等顾问兼驻美国代表,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中方团长。
前翅同质,喙出头下近前足,叶蝉、飞虱、蚜和蚧常害农林与果蔬